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30日
铁炉草编漂洋过海

邓新女在家中整理麦秆。 本报通讯员 王三合摄

本报通讯员 王三合 罗文艳

“别急,每层都要摆放平整,这样才能稳固。”7月25日,在西安市临潼区铁炉街道的铁炉村,村民邓新女正与工人们将成捆的麦秆小心翼翼地装到货车上。

“你知道吗?不仅国内朋友,许多外国朋友也喜欢用麦秆编织的手工艺品。我们的麦秆已供应到日本、德国等国家。”邓新女自豪地说,这辆载着4000多公斤麦秆的货车即将启程,目的地是日本。

邓新女家30多平方米的客厅既是她的工作室,又是麦秆工艺品的展厅,四面墙壁上挂满了扇子、拖鞋、草帽等麦秆工艺品。其中,最亮眼的要数光亮似金的麦秆画。

“制作麦秆画最熬人。要把提前加工好的麦秆剖开整平,再经过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像这幅《一帆风顺》麦秆画,我用了10天才完成。”邓新女说,虽然麦秆画费时费力,但很受外国朋友喜欢,复杂一点的作品每件出口价在1万多元。

修炼内功

铁炉草编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技艺。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夏忙时筛选质地均匀、坚韧的麦秆,等到农闲时用来编草帽。

“自我懂事起,就经常看母亲编草帽。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了这门手艺。”7岁时,邓新女就帮着母亲编织手工艺品,15岁时便能独立完成蛐蛐笼的编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邓新女对这项手工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满足于编草帽等简易编织工艺。

“想创新,但没有思路。”邓新女说。

2014年,天津一家公司来铁炉街道收麦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邓新女跟着该公司的大货车到天津一探究竟。

“原来,麦秆不是只能用来编织草帽和蛐蛐笼,几乎可以编织生活中的任何东西。”看到工人用普通的麦秆编出一个个手工艺品时,邓新女震惊不已。

“这只孔雀是我摸索着编的。刚开始没有经验,麦秆没选好,孔雀身上的花纹不匀称。”邓新女拿着以前练手时编织的麦秆工艺品说。

经过不断学习和大量练习,她的编织手法越来越娴熟,编织的作品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渐渐地,邓新女有了名气,她的作品吸引了北京、江苏等地的客商前来购买。

走出国门

2021年10月,邓新女编织的手工艺品在2021欧亚经济论坛经贸合作博览会暨中国(陕西)进出口商品展上亮相,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目光。看到自己编织的手工艺品让许多外国人爱不释手,邓新女有了一个想法:“我要让铁炉草编走出国门。”

西安市临潼区铁炉供销合作社得知邓新女的想法后,积极帮她联系了一家外贸公司。2021年12月,她将价值20多万元的第一批麦秆工艺品发往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

“你看这个用麦秆制作的手提包,上面的图案是兵马俑铜车马造型,可以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邓新女说,在出口的麦秆工艺品上,他们还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尝试让麦秆工艺品突破传统,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除了编织的手工艺品,我们每年还要出口5万多公斤麦秆。”邓新女说,“为了保证麦秆质量,小麦种子是专门从杨凌采购回来给村民种的。现在,国外有不少手工艺人用咱的麦秆编织高附加值的时尚工艺品和实用生活用品。”

说话间,不少村民来交麦秆。

“这麦秆成色好,粗细均匀,一共44元。”邓新女说。

“麦子收了,麦秆还能卖钱,真是‘一种两收’!”铁炉村村民张小娥高兴地说。

10多年间,邓新女创作了上万件麦秆工艺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铁炉草编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传承开拓

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邓新女挂在左耳的助听器。患有二级听力残疾的邓新女深知残疾人的不易,在自己致富的过程中,长期带动周边的11名残疾人从事编织工作。

“跟着邓老师编织手工艺品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还让我增加了收入。”铁炉街道贾家村村民李敏跟着邓新女从事编织工作近10年了。“在大家眼里没什么用的麦秆,经过我们编织后成为精美的手工艺品、能生钱的‘金麦秆’,让我深感自豪。”李敏说。

“铁炉草编不仅是一种技艺,还是一种文化。”邓新女说,她要一直坚守这片“麦田”,做守望者,更要做开拓者。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