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杨云霞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历程汇聚了亿万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为了人民而改革”的立场站位,准确指明了“依靠人民而改革”的前进方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社会营造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集聚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无论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是让人民群众拥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乃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国人拥有无比光明的前景,搭上奔向幸福生活的列车。
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既是新时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的伟大革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契合人民群众的现实发展需要。锐意改革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攻坚的前提和目的,才能以足够的战略定力置身于时代洪流之中,从人民真切的发展需求中确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规划实施科学合理的改革攻坚方案路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取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内容、具体任务、改革举措,无不体现着人民至上的鲜明底色。近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围绕人民利益全面精准发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极大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人民普遍受惠的良好生态环境日益形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接续发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广泛参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依靠不懈奋斗与辛勤劳动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雄浑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为改革事业融入了从容底气与不竭动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拼搏创新和聪明才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传承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激发调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就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激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对于我国改革发展事业来说,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在其中的充分参与和民主决策,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抓改革、促发展,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此,改革只有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才能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障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千头万绪,以人民利益为旨归,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一方面,保证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确立人民在改革成效评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不仅标志着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参与者,还意味着人民是改革成效的评判者。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是否提升、精神需要是否满足、各项权益是否保障。对此,要不断健全完善人民参与的评价体系,将改革举措置于人民群众的眼光下予以检验,发挥人民群众对于改革落实的监督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坚持改革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实践证明,只有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才能将改革推向深入。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评价反馈中完善政策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