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李旭佳 刘坤 周恒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置围挡、进场施工、抢抓工期……日前,延安市师范路综合整治项目启动。作为延安市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该项目改造长度1130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给排水、照明、电力通信、景观、桥梁工程等。
“项目将现有的单向三车道向东改造增加1个车道,在延河西侧河畔公园设置人行道,同时改造部分地下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延安市师范路综合整治项目负责人曹荣钦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高师范路交通通行能力,缓解公学南路、师范路交通拥堵,改善周边居民出行条件。
方便群众出行,是延安市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2023年,延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个建设项目和9个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完成年度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0.81亿元,投资完成率112%。
“全会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为我们加强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延安市城市建设项目服务中心主任郭士皓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力抓好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依托‘多库联通’平台,常态化开展民生实事征集、谋划、储备工作,推动民生实事项目按期开工、顺利实施,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日,在宝鸡市扶风县人力资源市场,一场专属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奔赴”,168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高科技、高技能岗位占比增加,受到毕业生青睐。“人社部门推送的就业信息十分及时,我在‘家门口’顺利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毕业生田露说。
为拓宽就业渠道,扶风县深挖企业就业岗位,精准对接37家重点企业。截至目前,该县已挖掘就业岗位3900余个。
今年以来,宝鸡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人力资源产业园、实训培训基地、零工市场、社区工厂“四位一体”就业保障体系,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1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6.8万个,全力以赴稳定和扩大就业。1至6月,宝鸡市城镇新增就业34192人。
宝鸡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邓智勋说:“全会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我们要强化企业劳动用工服务保障,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培训优岗、创业增岗、公益拓岗工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快零工市场、创业空间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暖心度;注重数字赋能,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全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努力构建群众‘幸福就业’新格局。”
在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44岁的村医白慧一直坚守在基层。“如今,村卫生室有了运行经费补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农村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在‘家门口’有了健康档案,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白慧告诉记者,目前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为进一步打通基层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榆林市出台《进一步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让乡村医生干得好、留得住。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榆林市积极构建“1+1+N”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试点推行“县聘镇管村用”和“薪资待遇阶梯化”管理机制,全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广大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会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厘清了思路、鼓足了干劲。”榆林市卫健委主任张军说,“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全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全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