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4日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老陕”

7月15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一家果蔬店,米娜(左)在和顾客交流。

本报记者 仵永杰文/图

来西安的第5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米娜俨然成了“老陕”——爱吃羊肉泡馍和水盆羊肉;时常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散步;与身边的陕西人交上了朋友……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最近,米娜在央视节目中唱《西安人的歌》的视频“火”了起来。说着流利的中文,唱着标准的方言歌曲,米娜就像地道的“陕西娃”。

7月15日下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的一家果蔬店,米娜在挑选蔬菜。几年前,她一入校就在这家果蔬店买菜。一来二去,她和店主板小映熟悉了起来。学习之余,她会去这家果蔬店转转,店主也很照顾米娜在西安的生活。

在果蔬店,米娜熟练地用汉语和人打招呼。只听讲话声,多数人不会发现她是外国人。

米娜今年21岁,一头乌发,面庞清秀。她的塔吉克斯坦名字译成中文叫“睫毛”。“妈妈说,我出生时,睫毛很长,非常漂亮,家人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米娜说。

几年来,果蔬店成了米娜学习中文的“第二课堂”。这家店开在校园里,来的大多是熟客。米娜“学以致用”,时常和顾客聊天。

“长睫毛的中亚姑娘,和我们陕北的‘毛眼眼’女子一样。”一位顾客的玩笑话,逗得满屋子人笑成一片。米娜又学到了新知识——“毛眼眼”是陕北方言,指女孩的眼睛。

2019年9月,在家人的支持下,当时只有16岁的米娜从塔吉克斯坦来到西安求学。她年龄虽小,但很有勇气。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关于中国的故事,所以非常向往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与塔吉克斯坦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塔吉克斯坦,一些衣服、鞋和电子产品的包装上,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字样。”米娜说。

语言不通是留学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起初,米娜外出买东西时只能用手比画,商家勉强能懂她的意思。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年的语言学习,米娜的中文听力、口语等能力大大提升。在学习语言课程之外,她还学写汉字、读古诗,体验非遗并参观博物馆。

对于多数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时最为头疼的是拼音和声调,但米娜并不觉得难。她认为,多练习、多交流、多提问,进步会越来越快。

遇到不懂的词汇或语法时,米娜更希望老师用汉语解释。“全方位沉浸在汉语的场景中,我自然会学到更多新知识。”米娜说。

2020年,米娜进入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中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在本科期间,她主修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跨文化传播等课程,参加了“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中国—中亚峰会志愿服务等大型活动。

学习之余,米娜学着做一个“标准”陕西人。

陕西的辣椒也成为米娜餐桌上的“一盘菜”。去年回国后,她给家人做饭时,还不忘放上辣椒。遗憾的是,家人吃不惯。

留学这几年,米娜被养成了“陕西胃”——无辣不欢、每周一次的羊肉泡馍必不可少、换着花样吃面食……

米娜还交上了许多陕西朋友,板小映就是其中之一。每到秋季,她会和板小映到眉县采摘猕猴桃。“融入陕西,成为‘老陕’。我发现,我已经离不开陕西了。”米娜笑着说。

今年6月,米娜结束了本科学业。下半年,她将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未来,她期望能留在西安工作。她计划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为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贸易交流搭建桥梁。

“希望更多的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在实践中提升口语表达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舞台足够广阔,中国故事足够精彩。期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陕西、认识中国。”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中亚学院副院长庞晨光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