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吕扬
如何培养更具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如何让高校科研人员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西北工业大学以“总师育人文化”为引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科学的育人之路。
近年来,西工大启动“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兼任副总师”项目,每年选派20位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科研生产工作,着力培养“总师型”人才。目前,西工大有数十人在企业挂职,10多个大团队为企业开展有组织科研,取得显著成效。
打破高校与企业人才壁垒
“要解决工程问题,就要去工程现场。”7月15日,西工大动力与能源学院教授肖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2年,肖洪到某航发企业挂职,担任助理CIO(首席信息官助理)。从高校教师变身企业信息技术主管,两年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
企业数字化转型怎么转?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肖洪来到了挂职单位。
“检测发动机叶片设计是否合格,就像给人体检需要做CT一样。没去企业前,我们一直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程序,到企业后才发现,每年需要仔细检查近百万张拍摄的胶片。任何一张有问题,都会影响装备的性能。”肖洪说,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欠缺,工作量非常大,而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最少需要10年时间。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能否通过数字化来解决检查胶片费时费力的问题?企业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肖洪。
“这就像站在山的远处,要找到山上树林中的一只鸟,难度很大。这是我在学校期间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肖洪感慨地说。于是他带着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设计出了整套程序,通过智能技术精准识别、筛查,使叶片CT检测效率大幅度提高,为企业解决了一大难题。
在企业的工作实践,让肖洪充分意识到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墙”的必要性。“高校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只有到了工程现场才会发现理论研究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这也是现在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强调的。”肖洪对记者说。
发动机由几万个零件组成,在上千摄氏度的超高温条件下长时间运转,每一个部件的精度都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以前技术不完备,企业也没有意识到数据也是资产,一些原始数据存在偏差。面对数字化转型,在原始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肖洪坚定地说,“企业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给高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也是在企业挂职,开展反向应用基础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高校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怎么发挥作用?西工大作了一系列努力,提出要尽可能把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人才结合起来、把擅长“向下挖到根”与“向上捅破天”的人才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既具有足够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还具有组织能力的“总师型”科技领军人才。
2019年,航空发动机行业内提出希望从高校引进骨干教师参与发动机研制的专项引才计划。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副教授贾琳渊成为全国首位引才计划入选专家。
贾琳渊的研究方向是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与集成验证。初到研制团队,贾琳渊以自己最为擅长的发动机总体性能建模仿真为切入点,迅速发现并在3个月内解决了算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该算法的适用范围拓展、计算精度提升。这一进展使他建立了信心,也获得了企业团队的认可。“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研制工作中的‘堵点’‘难点’。”贾琳渊说起当时企业对自己的要求,“随后的时间,我就到研制生产一线,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真被贾琳渊找到了:“发动机各部件设计制造出来,需要组装到一起验证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整机的试验数据进行评估。哪个部件数据偏离,都需要人工调试,特别费时。”
如何快速、准确、客观地评估试验数据成为发动机研制的“难点”和“堵点”。
贾琳渊转变思路,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建立了数据模型,不断优化验证,开发出整套程序。“现在,这套计算程序已经成为发动机研制的标准化工具,一个回车键就能解决以前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他说。
如今,已经从企业回到学校的贾琳渊把挂职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做成案例,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帮助他们理解企业面临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将工程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科学问题,最后用工程手段进行验证。
2023年5月,贾琳渊带领团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航空发动机概念构想交流活动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回想几年的挂职经历,贾琳渊常常感慨:“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汇聚成澎湃动力,让我们的飞机拥有了更强劲的‘中国心’。”
请得进来 派得下去
为培养更多有工程技术背景的青年教师,西工大聘请优秀的企业总师、副总师到学校参与未来总师培养。5月31日,在西工大举行的校企人才合作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为6位航空航天企业的专家颁发校企联聘证书。“高校对博士的培养,更多的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工程应用方面还有不足。”西工大动力与能源学院副院长高文君说,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如果不到企业一线去,不听听工程技术人员怎么说,很难找到具体的研究方向。到企业挂职,不仅是让青年教师明确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是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解决行业最基本的应用层面问题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问题上理论咋不管用了?”这是刚挂职时几位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通过在企业工作,他们更加坚信,理论要和实践结合,因为理论可以给自己一个正确方向,但只有到现场,才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将高校研究重心放在企业的科研生产一线,不仅有助于在真实需求中研究问题,还能利用企业的试验资源提升研究成果的技术成熟度。这是一条理论与实践互促互进、高校与企业互补互教、前沿创新与成果应用快速迭代的有效路径。”挂职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项目总师的教师符江锋说。他联合企业技术人员,不仅攻克了发动机研制相关的技术难题,还和企业开展了联合编制教材等多项工作,其成果被列入陕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实现了研究生论文“一题一需求”的精准开题,为培养航空发动机领域急需的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工大动力与能源学院院长刘存良表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在各个领域的决定性作用愈发凸显,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断扩大教师挂职的领域和范围,为行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