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0日
卤泊滩上的丰收
——陕西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观察之一

5月31日,在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常家村,收割机收割油菜。本报记者 王海涛摄

编者按

2023年7月2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近年来,陕西通过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水产养殖等方式,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式,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展现陕西人民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探索和实践。

本报记者 王海涛 刘印

7月13日一大早,70岁的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常家村村民冉拴苟开着电动三轮车赶到了镇上。他要把今年新收的菜籽榨成油。

“种了两亩油菜,收了960斤菜籽,能榨400多斤油,卖4000多块钱呢!”冉拴苟高兴地说。

冉拴苟种了一辈子地,曾经在盐碱地上“折腾”过好多回,但是庄稼产量就是上不去。如今,能有这样的产量,他很满意:“没有想到盐碱地上还能长这么好的庄稼!”

1000多亩盐碱地难利用,让人心疼

盐碱地曾是常家村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地处卤泊滩腹地,常家村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盐碱地。卤泊滩大部分为盐碱地,涉及蒲城、富平2县54个村。

“地下水位高是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我们这里,往下挖一米多就能见到地下水。遇到雨多的时候,地都变成了‘水田’。2021年秋雨多,地里的积水有20多厘米深。”常家村党支部书记常卫平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生盐蓬草,不长庄稼苗。”

“常家村曾经是晒盐、晒硝的地方。村里的1000多亩盐碱地很难利用,以前基本撂荒了。”曾经在常家村驻村扶贫的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岗涛说。

冉拴苟至今仍记得盐碱地曾经的模样:“积水退了以后,地面是一层白花花的盐碱。不管种啥,不是歉收就是绝收。”在自家的那块盐碱地上,冉拴苟“折腾”过好多回,种过小麦,也种过玉米,这个品种不行,又换那个品种。

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深。种子、肥料、劳力……冉拴苟没少用。无论他往盐碱地里跑得多勤,长出来的庄稼都稀稀拉拉,产量上不去。

辛苦忙活好几个月,最后一算账,冉拴苟发现没挣多少钱:“弄不好还得赔上本钱,种盐碱地实在没劲!”

“看着平平的地,但是种啥啥不成。大伙儿也试过其他的方式,但是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最终都放弃了。看着成片的撂荒地谁都心疼,但是没有好办法。”回想起当时面临的困境,常卫平满脸无奈。

5分地,收了100多公斤菜籽

2018年,李岗涛被渭南市农业农村局派到常家村驻村扶贫。看到大片撂荒的盐碱地,他琢磨着如何利用起来。

“1000多亩地撂荒,实在可惜啊!”李岗涛很不甘心,但是学农出身的他深知在盐碱地里种庄稼的难度。

李岗涛一边走东家串西家了解盐碱地情况,一边查找相关资料,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李岗涛认为,既然改变土地难度很大,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效果不好,那么能不能改种其他耐盐碱油料作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岗涛得知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工作的同学董育红,正在选育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强抗倒、宜机收等特点。

两人进行了深入交流。综合考虑土壤盐碱度和油菜品种特性后,他们决定在常家村试种秦优1618。

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岗涛决定从自己的帮扶对象冉拴苟入手。

“叔,有个油菜新品种产量不错。你那盐碱地撂荒着,要不试一试,你看咋样?”李岗涛做冉拴苟的思想工作。

“麦子、玉米都试过多少回了,不行啊!你有啥好种子?”冉拴苟说。

“种子我出,不要钱。你那地反正撂荒着呢,咱试一试!”李岗涛软磨硬泡。

“那就死马当活马医一回!”架不住李岗涛的热情,冉拴苟答应试种,“反正种子不花钱,只投点劳力也没什么损失。”

2018年秋季,冉拴苟从李岗涛手里接过两小袋油菜种子,种在了自家的5分地里。下种后,冉拴苟按照李岗涛说的技术要领——密植、打药、晚收……

次年6月,冉拴苟将油菜收割回家,5分地收了100多公斤菜籽,折算下来亩产300多公斤,与“好地”产量不相上下。“没想到,没想到……”时隔数年,回想起来,冉拴苟依旧高兴得合不拢嘴。

激动的不只是冉拴苟,整个常家村都轰动了。那段时间,跑到冉拴苟家打听情况的人络绎不绝。冉拴苟把菜籽全部榨成了油。每次介绍完情况,他总要说上一句:“菜籽油特别香!”

种了8亩地,7亩是承包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冉拴苟家的油菜丰收了,其他村民也跃跃欲试。

2019年20多户,2020年80多户,2021年常家村几乎所有农户都种了油菜。到了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了常家村一道格外亮丽的风景。

每年5月底至6月初,正是收割油菜的时候。李岗涛跟着收割机忙前忙后。谁家油菜能收,谁家要再等一等,他要把关。

今年5月31日,常家村开镰收割油菜,冉如庆家是第一户。收割机到了地头,李岗涛跳下车,随手揪下一把油菜荚,剥出菜籽,放进嘴里一嚼:“收!”

不到20分钟,1亩地就收完了。黑亮亮的菜籽,从收割机流进了冉如庆的三轮车。

“嘿嘿……大概有五六百斤!”冉如庆嘀咕着,笑意在脸上荡漾,又是一个丰收年!

64岁的冉如庆身子骨硬朗,干起活儿来劲头十足。儿女都已经工作,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他闲得心慌,看到种油菜收益不错,就承包了7亩地,加上自家的1亩地,种了8亩油菜。

这几年,常家村的盐碱地逐渐成了“香饽饽”,撂荒越来越少,并且承包价格逐年升高。

“从常家村的情况看,油菜亩产400斤到600多斤。即使收400斤也不错,能卖1200多元。”李岗涛说。

在常家村的带动下,荆姚镇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多亩,其中常家村占了四分之一,还带动了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大荔县等周边县区种植油菜。

凭借优异的表现,秦优1618连续3年上榜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介的农业主导品种名单。2023年,李岗涛主持的“盐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入选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油菜不仅能产籽榨油,还能制作绿肥改良土壤,是修复改良盐碱地的理想作物。”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董育红说。

不仅是董育红,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盐碱地。卤泊滩上的试验田越来越多。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卤泊滩发芽、生长……

“只要技术对头,我们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丰产策’,让盐碱地也能变良田!”李岗涛信心满满。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