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7月9日,建设中的西康高铁浐河特大桥。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本报记者 杨晓梅
高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根据铁路部门信息,今年暑运期间,陕西铁路部门开行的直通旅客列车中,动车组列车占比近七成。
除了便捷出行,让旅客实现“朝发夕归”,高铁还加速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高效流通,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以来,陕西掀起高铁项目建设高潮,先后开工建设5个高铁项目,高铁在建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西康、西十高铁需要穿越秦岭,康渝高铁需要穿越大巴山,西延、延榆高铁需要穿越湿陷性黄土区、软弱围岩区……在陕西建高铁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少。
怎么办?科技创新来解决。
■ 围绕需求加强攻关
盛夏7月,记者走进陕西高铁项目建设现场,一条条隧道、一座座桥梁,正穿山越河,加速连接成线。
据统计,陕西西康、康渝、西延、延榆、西十5个在建高铁项目,建设总里程达1010公里,其中桥梁142座161公里,隧道146座746公里。
西康高铁自北向南依次通过渭河盆地南缘黄土残塬区、北秦岭中高山区、南秦岭中山峡谷区、安康宽谷盆地4个地貌单元,线路隧道占比高,隧道多次穿越断裂、褶皱等复杂地质构造,施工难度大、组织压力大,并且项目横跨秦岭山脉,建设中需严格落实环水保措施;康渝高铁项目陕西段长大隧道集中,桥梁跨越大江大河,施工区域地质复杂、条件差、安全风险高,同时项目跨越(穿越)阳安铁路、襄渝铁路、襄渝二线铁路以及既有高速公路隧道、在建高速公路隧道等,交叉施工多,安全风险高;西延、延榆高铁穿行黄土高原,线路途经的湿陷性黄土区、软弱围岩区占比超过80%。
为克服技术难题,建设单位西成客专陕西公司以施工应用需求为牵引,加大应用型技术创新力度,加强科研攻关,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5个高铁项目建设。目前,陕西5个高铁在建项目中,总计承担开展4项省部级科研攻关课题。其中,模数一体铁路数字工程创建关键技术研究已完成,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西十高铁项目共设立了12项科研课题,目前已发表论文22篇,成果应用及申请专利数量达20项。”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十指挥部技术科长岳纪强说。
在西延高铁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针对黄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工程地质勘察难度大等问题,强化地基处理,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在西延高铁项目建设中,我们深入开展隧道缓倾层状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和水平岩层控制爆破技术研究。”西成客专陕西公司西延指挥部副指挥长陈晓军说。
■ 信息化提升效能
“商洛轨枕厂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轨枕生产线,月最大生产能力可达5万余根。”中铁二十局西十高铁站前4标项目总工程师王泽刚告诉记者,“我们融合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视觉识别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实现了轨枕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据介绍,商洛轨枕厂承担西十高铁全线163公里双块式轨枕预制生产任务。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西康高铁站前1标智能梁场采用定位网焊接机器人,运用自动液压端模技术,研发支座板自动检查系统,确保梁体支座安装100%合格。西延高铁项目建设中,建设、施工单位深入开展拌和站智能综合管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完成拌和站智能综合管控系统,目前全线已建成56座智能拌和站,提升了混凝土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西延高铁站前6标试点建设智能钢构厂,配备智能型钢拱架焊接机器人、全自动焊网机、格栅钢架焊接机器人等新设备,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焊接。西延高铁富平制梁场使用全国首个大型数控定位网加工设备,实现自动下料、自动焊接、自动提取、自动存放。“富平制梁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全面采集、深度分析生产各环节数据,实现预制梁产品生产过程可视化、智能化。”陈晓军介绍。
西十高铁项目施工单位针对建设实际情况,创新使用单线隧道双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智能物流运输、超长仰拱栈桥等大型机械,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与安全质量。
“西十高铁马白山隧道应用时序卷积神经网络,对隧道围岩进行智能预测,并且创新智能物流管理,优化斜井多工作面车辆路径,实现对隧道多作业面运输组织物流科学管控。”中铁十八局西十高铁站前2标工程师秦高峰说。
■ 改进技术打造精品
西十高铁项目全线推广应用3D扫描、仰拱放样弧度尺、扇形无痕冲顶装置等30余套工装工艺;
西十高铁项目浐河特大桥施工采用桥梁工程“工艺工装及四新技术”10项,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强度等级、结构尺寸等各项验收指标高于设计及规范要求;
在西十高铁项目秦岭马白山隧道建设中,施工人员积极开展工艺工装创新,通过凹模工装确保排水管位置、角度、伸出长度满足要求,通过接茬筋控制工装保证间距、外露长度及垂直度准确;
……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陕西5个高铁项目建设中,西成客专陕西公司坚持以精品工程为引领,制定536条精品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形成《精品工程评定标准实施指南》,其中针对隧道改进施工工艺和开挖工法11项,改造工装17项,明确和优化工艺标准20项;围绕桥梁桩基、承台、墩身和路基填筑等关键施工,改造工装21项,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
“为保障桥梁、路基全工序施工质量,项目部积极开展‘微改微创’‘小改小革’,桥梁工程采用墩身预埋钢筋定位、墩顶吊围栏预埋槽道定位等10余套‘工艺工装及四新技术’。”中铁上海工程局西十高铁站前1标项目总工程师赵科利告诉记者。
“我们指挥部指导中铁五局开展杜村跨包茂高速特大桥连续梁墩顶高位转体体系研究,创新新型墩顶转体体系,球铰可在承重下拆卸并重复利用。液压马达齿轮驱动可实现正反转动等技术为世界首创。”陈晓军说。
科学技术支撑,陕西高铁在建项目加速推进,预计2028年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
日趋完善的“米”字形高铁路网,助力陕西加速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同时,也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