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2日
一张泛黄照片承载的古城记忆

1975年,郑策(右)与郑佳在城墙上合影。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茁轶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宽阔的城墙上杂草丛生,几只羊正在悠闲地吃着草,一对姐弟坐在城墙上面向前方微笑。

6月26日,今年已90岁高龄的郑泽尧再次踏上西安城墙,向记者讲述这张49年前的照片背后的故事。

“那时,城墙上的草很茂密,是放羊的好地方。那天,我休假,就带着儿子和女儿登上城墙拍照。”郑泽尧说,照片是他在1975年拍的。

“那时候,西安城墙的一些地方塌了。”郑泽尧说,“我每天骑车上班都走城墙根的北马道巷,再出城墙西门去上班。我喜欢摄影,这张照片是在南马道巷那段城墙上拍的,没想到为古城的变迁保留了一些资料。”

随着郑泽尧的描述,时间仿佛回到了1975年的夏天。

郑泽尧出生于江苏泰州。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西迁。为支援大西北,郑泽尧毅然跟随学校一起来到西安。1957年毕业后,他服从分配到哈尔滨工作,参与飞机设计制造工作。他是南方人,不适应东北的寒冷,更吃不惯高粱米和苞谷糁,但是为了祖国的航空工业,郑泽尧克服生活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1967年,郑泽尧调到西安,后转入西安航校从事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航空人才。

“我见证了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和繁荣。”谈起自己的经历,郑泽尧感慨万千,“我是从事航空工程的,平时不能正常回家。照顾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担子就落在了我爱人的肩上。我只有偶尔休假回来,才能带孩子们出去转转。”

郑泽尧拿出一小摞存放完好的黑白照片,向记者一一介绍。随着他的介绍,记者仿佛看到了正在南马道巷骑自行车赶路的人,看到了在护城河边埋头吃草的羊群,看到了在西门外吆喝着卖灯笼的商贩……

2020年,西安城墙管委会发起“全球寻找西安城墙守护人”征集活动。郑泽尧联系到西安城墙管委会,送上这张照片。

“想不到我这幅给孩子拍的照片能被西安城墙管委会看中、发表,还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我也成为西安城墙历史的见证人之一。”郑泽尧笑着说,“我只是在记录生活,却无意间成了西安城墙乃至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记录者。”

提起自己的儿女,郑泽尧脸上掩饰不住骄傲。女儿学业有成,在新加坡工作,儿子一直陪伴在他和老伴儿身边。今年,女儿归国探亲,郑泽尧便与家人一起再度登上西安城墙。“我这次和儿女一起上城墙,希望在同一地点为他们姐弟俩再拍一张合影。”郑泽尧说。

“我是这张照片中的‘姐姐’。”郑泽尧的女儿郑佳指着照片中微笑的小女孩说,“我每次回西安,都感觉到这座城市有新的变化。城墙保护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好,我感到十分亲切和自豪。”

一家人漫步在城墙上,走到了当年拍摄照片的地方,郑泽尧再次按下快门。

“看着照片,我好像回到了当年。如今再走这段路,和小时候的感觉已经完全不同了。”郑泽尧的儿子郑策说,“从城墙本体到周边设施,西安城墙的变化一步步提升着城市形象,也提升着居民的生活水平。西安城墙是个很好的缩影,让人深切感受到西安乃至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

时光荏苒,西安城墙在一代代人的呵护下巍然屹立,环城公园里绿树成荫,护城河水依偎着古城,城里城外的文化范儿历久弥新。郑泽尧一家打算在傍晚去西安城墙永宁门观看《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演出。

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阅尽风雨沧桑的岁月变迁。

经过多年的保护修缮,“墙、林、路、河、巷”完美组合,浑然一体,老一辈革命家保护西安城墙的夙愿,在新时代得以实现。今天,完整贯通的城垣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共生,西安城墙正向人们讲述着“活的历史”。

无论是西安居民,还是外地游客,手机相册里总会有关于西安城墙的光影,也会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回忆。这些光影,或许在未来的某天,也会成为唤起记忆的名片,带我们故地重游,记录下时光流转的痕迹。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