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 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 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1日
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项目建设的关系

本报记者 赵茁轶

访谈嘉宾:

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 陈斌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负责人 杨军昌

问:创新推行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的背景是什么?

陈斌: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每年配合基建的考古项目成倍增长,出现了考古力量不足、工作效能不高等瓶颈问题,对工程建设项目落地动工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每年落地西安的省、市重点项目很多,均需要开展考古工作,而且时间紧迫。2019年,西安市雁塔区宜家荟萃项目建设前,建设单位委托考古单位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考古发现这个占地约205亩的项目,地下深埋着约2300座古墓葬、2座古窑址、2条护墓沟,遗迹数量巨大,且遗迹之间存在较多叠压关系,无法同步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类似这样的情况,导致考古工作周期较长,无法满足项目落地时限要求。

为有效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西安市聚焦解决考古力量无法满足建设项目要求的问题,构建政府统筹、部门监管、区县开发区分工合作的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出台《西安市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大片区考古后,将供地环节由原来的宗地出让方式改为片区出让,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即来即办、专人审批,按片区出具文物供地意见。同时,对办理文物供地意见的项目用地,免除办理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的文物审核意见。

问:西安市文物部门在大片区考古方面如何注重统筹、提高效率、强化保障?

陈斌:我们聚焦解决服务保障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科学定责、明确分工、完善程序,建立标准化考古任务工作流程。明确由政府部门及建设单位组建考古勘探联合办公室,负责前期征地拆迁、清表、劳务、支护、安保、文物存储等基础性、保障性工作;考古机构集中精力做好考古技术性工作,实现考古项目对接准备时间缩短至最快1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围绕存储保障不到位问题,在高新区、未央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等大片区考古工作区域,建立了标准化文物库房,专门存放属地出土文物,配备标准化安防、技防措施以及文物保护、资料整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有效节省出土文物转运、调拨时间,避免多次转移、运输和存放,实现出土文物“出土即入库”。

问:高校如何积极培养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人才?

杨军昌:陕西具有高校众多、历史深厚的双重优势。我们希望借助高校自身优势,与国内、省内考古单位及高校深度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考古现场参与文物保护、信息提取、材料研究等诸多方面工作;注重让学生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掌握科学分析方法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文物,心、眼、脑、手相结合,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文物保护和考古都是综合类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因此,学科间的互动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格外重要。我们希望依托西安的科研优势、地理优势,培养更多相关文物保护、科技考古专业人才,通过对不同材质文物的系统研究、价值挖掘,以及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深耕、探索,并结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特点进行跨学科研究,持续在该研究领域贡献力量。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