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9日
“为了更多人的团圆”

本报记者 陈宏江 通讯员 王西军

“仁富贵”“仁金山”“仁建设”……近年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累计为60多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帮助他们与家人团圆。

“为了更多人的团圆”一直是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甄别寻亲工作的努力目标。6月19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整合站内寻亲业务骨干,成立了“渭团圆”寻亲工作室。

“我们工作室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寻亲公告发布长效机制、民政与公安联动机制、常态化身份甄别机制、健全照料安置长效机制,每月组织寻亲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通过各种举措开展寻亲服务。”6月28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吴超对记者说。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是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主要为临时遇困人员等提供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救治、甄别寻亲、落户安置等救助服务。

2023年至今,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先后救助临时遇困人员等872人次,医疗救治57人次,护送返乡454人次。

人间至亲是家人,世间至暖是团圆。近年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推出身份查询精准化、救助方式多样化、程序执行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四化融合”救助寻亲模式,以科学技术为助力、新闻媒体为渠道、跨省协作为桥梁、医疗救治为手段、沟通交流为载体、实地走访为突破,形成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精准打出寻亲组合拳。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科科长王渭峰告诉记者,“531”寻亲工作机制中的“5”即“5条发布渠道”,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寻亲公告;“3”即运用DNA、血型及人脸识别技术3种识别手段,进行专业化对比;“1”即“1项挖掘制度”,针对部分受助对象存在智力障碍、语言能力缺失等情况,有效运用“抠字眼、辨口音、观体型”工作手段,做到询问不漏人、查询不遗项、深挖滞留人员信息,对有效线索逐条查清摸透,开展实地走访寻亲。

在多种寻亲工作机制的助力下,受助人员寻亲、归家有了更多的希望。“仁富贵”的寻亲之路让王渭峰印象深刻。

“仁富贵”原名陈玉,是2015年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开展街面巡查时发现的。

“当时工作人员将受助者带回站里,给他理发、洗澡、换衣,但他始终说不清家庭住址和姓名,我们便为他取名‘仁富贵’,并安置在渭南市社会福利院。随后,我们在各大平台发布寻亲公告,并联系公安机关采集DNA、发布此人照片,让志愿者、民警进行人脸比对,都没有结果。”王渭峰说。

今年4月6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接到陈玉户籍所在地——甘肃省陇南市公安部门的相关信息,表示“仁富贵”与陇南市失踪人员陈玉相似度非常高,工作人员立刻与“仁富贵”家属取得联系。经过现场辨认,“仁富贵”就是失踪人员陈玉。4月18日,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陈玉终于踏上回家的路,与家人团聚。

“我们感受着一段段离别的故事,却又期待见证一次次团聚的时刻。寻亲返乡之路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倍的努力。”王渭峰说。

2021年5月16日,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关庙村村民张柱申与走失10余年的哥哥张柱相认;2023年8月17日,走失8年后,河南省灵宝市居民刘金山与哥哥团聚;2024年1月24日,走失12年的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居民周生(化名)与亲人团聚……一幕幕团圆瞬间,离不开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甄别寻亲的努力。

为了让受助人员得到良好的照顾,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提供入站体检、疾病初诊等专业服务,设立观察室,增设空调、排气扇等设备,为受助人员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作为护工,要有耐心、爱心,让每一位受助人员都能在这里感到家的温暖,更要善于同受助人员沟通,从而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帮助他们尽早回到家人身边。”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护工张庆河说。

“我们将以‘渭团圆’寻亲工作室的建立为契机,加大寻亲服务力度,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的深度合作,运用快速甄别查询法、人像识别比对法、跨区实地寻亲法等方法,为站内身份不明滞留人员及走失人员寻找家人。”吴超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