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李静茹
一件银器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和千百次的锤打。40多年来,齐省勋制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陈仓银器,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诉说老手艺传承的故事。
6月26日,记者几经寻访,来到齐省勋的银器作坊。作坊里最显眼的,就是一台小小的压片机。而这台压片机,也是作坊里唯一的现代化加工机械。
“用机械成批做出来的东西都一样。而手工制作,一千个物件就有一千个样子,可以随时调整。做出来的东西原生态、有韵味,还可以满足顾客的各类要求。这就是纯手工制作银器的优势之一。”齐省勋说。
齐省勋一边介绍,一边做银器。“就拿做手镯来说吧,从熔化银料、打叶、出条、拉丝、錾花,到打磨、抛光,操作完这些工序要耐着性子坐上两三个小时。光是打叶、出条、拉丝这3道工序,不砸上三四百锤是达不到要求的。用一句行内流行的话说,我们打的不是银子,而是耐心。”齐省勋说。
一个工匠要制作一件完美的银器,除了依靠多年练就的“手力”和“眼力”外,还要有“心力”。作品要体现出工艺美术的造诣,就要求匠人有想象力、掌握民俗知识。比如,錾花时必须用专用的精细工具,保持专注。
“松柏的纹路相对简洁一些,而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纹路就非常复杂。我们不但要錾出花瓣,还要点刻花蕊,必须心到手到、心手合一。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近乎完美的银器物件。”齐省勋说。
齐省勋的微信名叫“陈仓银匠”。他很喜欢这个名字,也为之感到骄傲。每天,齐省勋和妻子苏林霞天不亮就起床,迎着日出走进那间银器作坊,直到日落才归家。
累吗?齐省勋笑着摇摇头,满足地看着摆满银器的展示柜。满柜子的银器是齐省勋的宝贝,也是岁月的馈赠,承载着他最美好的回忆。
齐省勋告诉记者,为提升制作技艺,多年来,他坚持跑市场、拜师傅,吸纳各地银器制作的特色精华。在继承陈仓银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他还学习了多种工艺技法。他制作的银牌、银锁、银镯子等兼具传统与现代元素。
“现在,大家都讲工匠精神,讲工匠精神的传承。对此,我的理解很简单:只要有人爱学,能学进去、能学好学精,咱这老手艺就能传下去。靠老手艺养活自己,再把它不断发扬光大,这就是传承。”齐省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