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陈玮
阅读区、绘画区、游戏区功能齐全,还能认识不少在社区托育机构的玩伴。对于3岁半的张艺彤而言,“小民书吧”就是她的“快乐小天地”。
这片“快乐小天地”位于咸阳市秦都区人民路街道团结北路社区,张艺彤每天都要让奶奶带她来这里玩上半天。
团结北路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养老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悦邻里服务中心等多个服务板块,并划分出多功能活动室、文化艺术中心、共享会客厅等15个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
如此丰富的社区资源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将其运营得当?团结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娇给出了答案。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王娇介绍,秦都区以辖区企业为资源盘活平台,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以场地换服务,采用“公益+商业”运营模式,让企业、志愿者都可以为社区出力,同时参与相应的利益分配。
秦都区的创新实践是咸阳市探索社区资源整合的一个缩影。
面对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及时有效整合辖区内外的资源,考验着社区干部的能力。咸阳市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社区治理有了更多“好帮手”,将治理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市各个领域、网格,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民生服务第一线。
打造阵地 建好“桥头堡”
党群服务中心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体支撑,是联系服务群众、夯实治理根基、凝聚党心民心的有形战斗堡垒。
咸阳市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于2020年5月启动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提升计划”。
“让党员群众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是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目标。”咸阳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王文博介绍,咸阳市对“背街小巷无阵地、临时租赁借阵地、地方狭小老阵地”进行整治,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红色阵地”,建设开放式、共享型、多元化便民利民惠民综合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有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叔,这两天您身体还好吧!”“如果还没做高龄补贴年检,我们帮您在手机上操作。”……6月5日,身穿蓝马甲的长武县昭仁街道怡和社区网格员崔莹和同事对新城茗居小区重点人群进行入户走访。
“我们定期开展‘敲门行动’,主动问需、提前介入,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崔莹说。
“敲开群众的家门,就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昭仁街道办副主任王英说,网格员履行信息采集、政策宣传、平安巡防、矛盾调解、民事代表职责,在小岗位上发挥了大作用。
截至目前,长武县招聘专职网格员249名,配备兼职网格员1882名。他们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在长武县,有事就找“蓝马甲”已成为共识。
聚焦需求 共绘“同心圆”
就餐时间,三原县南郊社区食堂内,桌椅干净整洁,各式菜肴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社区的老人陆续前来用餐。
“我早就盼着社区食堂开张了。自从这里开始营业,我几乎天天都来。食堂伙食每天都有新花样,我们吃得开心,心情也格外舒畅。”82岁的三原县农业银行退休职工张月颖和老伴儿是这里的常客。
“以前,我们常常为买菜做饭犯难。社区食堂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解决了老年人的大问题。”张月颖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都是基层党组织关注的重点。
咸阳市社区党组织立足“家门口”阵地,聚焦“吃住行医育护”重点需求和“一老一少”重点群体,灵活设立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云医院、“四点半”课堂、法律援助室、妇女儿童心理关爱室等,满足不同群体服务需求,凝聚合力共绘“同心圆”。
“我每天都来这里转转,跟小区的老人拉拉家常,看看电影,感觉生活有滋有味。”5月19日,礼泉县城关街道长庆社区老人刘志香说。
立足社区空巢老年人群体的现实需求,礼泉县切实解决社区老年人办事出行难、看病就医难、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充分发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作用,高标准建设社区“红色夕阳”老年活动中心。
礼泉县通过开展“红色志愿者”服务、“红色观影”等特色主题活动,为社区老人提供司法援助、法律庇护等服务,切实提升社区老年人满意指数。
多元参与 活跃“神经末梢”
骄阳下奔走、风雨中疾驰、寒冬里坚守……近年来,随着外卖送餐、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为服务群众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三原县城关镇油坊道广场的池阳小哥驿站里,饮水机、应急药品等物品一应俱全,书籍报刊整齐摆放。
“以前,累了只能在路边歇歇脚。有了这个驿站,我不仅能休息,还能热饭、看书,真是太方便了!”在驿站里休息的快递员闫越说。
咸阳市渭城区渭阳街道充分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联通万家的职业优势,探索构建问题“发现—处置—反馈—激励”闭环工作机制,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
去年以来,渭阳街道的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发现的基层治理线索有53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用实际行动彰显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新”力量和“新”担当。
在秦都区渭滨街道的一家鞋匠铺里,李斌用手握住鞋帮,给鞋底上胶、打钉、磨边,仅用几分钟就将一只破损的皮鞋修补好。这套工序对于1994年就做鞋匠的李斌来说再熟悉不过。
如今,随着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更多像李斌一样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被纳入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了就近就业。
“一早上基本没离开过座位。”李斌表示,每天9时到“小滨工坊”,到天黑下班,修理的鞋少则70只,多则上百只。
渭滨街道锦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冰表示,为了留住如今为数不多的修鞋摊,让群众就近享受便捷服务,社区辟出场地并免掉房租以吸引残疾人来此就业,同时给予老年群体优惠以吸引更多顾客,实现了供需匹配。
着力解决“为辖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和“为再就业群体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平台”问题,秦都区渭滨街道孵化培育了12个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探索出“公益+市场”社区治理新模式。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王文博表示,当前,咸阳市正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深化关键环节改革,从单一化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