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水土治理显成效 千亩良田盘山卧

六月二十五日,绥德县辛店沟绿树成荫,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马腾文/图

6月25日中午,烈日炙烤着塞上的土地,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却绿树成荫,凉风习习。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在这里,“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坝地变成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田”。

70年前的绥德被称作“西北旱码头”,这里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寸草不生。后来,有无数造林者将青春奉献在这里。

70年后,辛店沟已成为水保科研、试验示范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年过九旬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原总工程师徐乃民望着眼前的一片翠绿,满是回忆。

“当年我们发现,每当暴雨来时,山峁与山坡上泥沙俱下,经过沟底冲入支流、汇入黄河。而被淤地坝一挡,水道变宽,水流渐缓,肥沃的泥沙淤积于沟底,清水经溢洪道流走,沟底就‘变’出了良田。”徐乃民说。

淤地坝建设,是陕北地区群众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初的淤地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是改善黄河中游地区生态面貌的关键。我们通过实施淤地坝工程等措施,持续推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工程师党维勤说。

70余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持续开展水土流失规律观测等工作,进行了60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形成了“戴帽子、系带子、穿靴子”的“三道防线”,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6月26日,黄土高原深处的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瓜果飘香,绿意盎然。

“墙上的照片展示了高西沟人70多年艰苦奋斗的生态治理历程。高祖玉、常秀英、高锦廉……一个个模范人物是高西沟村的先进典型,凝结成独一无二的高西沟经验。”在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生态基地展览馆里,讲解员讲得生动,100余名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听得认真。

如今山清水秀的高西沟村,曾是一个仅有4平方公里的“深沟村”。以前,“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周边的21条沟就像绳索一样,将高西沟村“绑”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

为了改变这一面貌,高西沟人提出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全面治理坡、沟、坬,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补植补造空白区域营造林2000亩,绿化道路7.49公里,栽植树木3.5万余株。

现在,“雨量增多”“天旱地不旱”的小流域气候已在当地形成,黄土高原绿色传奇正从浅绿向深绿挺进。

为了将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红利,眼下,勤劳的高西沟村村民正在为全村千余亩苹果套袋。他们期待着丰收。现在的高西沟村不断打造农产品品牌,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路子。

如今,站在高西沟村龙头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苹果园覆盖着巨大的白色防雹网,蔚为壮观。当年的穷山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生态村,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一场雨过后,远远望去,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内10万亩樟子松好似一片绿色海洋。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有大小连绵的沙丘1048座,是威胁榆林城区的主要风沙口。”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说,荒漠现在变成10.9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罗向军望着眼前的生态林,神情里满是自豪。“这240万株樟子松活下来不容易,它们为榆林市主城区构筑了一道绿色防沙屏障。”罗向军说。

这座塞上名城的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0.9%提升到现今的36%,沙化土地治理率高达93.24%。

陕西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陕西水土流失面积较2022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达到70.15%。在数代人的努力下,榆林上演了水土治理的生态奇迹,书写了兴水治水的榆林答卷。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