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六月九日,李世居(右)在大荔县许庄镇西大壕村拍摄夏收时的情景。 受访者供图
本报通讯员 郭艳
夏收之末,田野间麦茬如画,粮仓内麦香阵阵。黄河岸畔的大荔县,奏响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丰收与希望的交响曲。
“这些老照片都是我用扫描仪还原出来的。你看这张《麦收时节过把瘾》,摄于1982年”“这是1983年夏收时节,公社设立的气象站”“这是1986年,老人用卖完粮食的钱赶集抱回了一台新电风扇。你可以看到他裤兜后面还别着旧蒲扇,可谓‘鸟枪换了炮’”“这是1996年,大部分的生产队用上了脱粒机”……6月16日,在大荔县城南的一幢居民楼里,今年74岁的李世居坐在电脑前,正忙着将46年拍摄的照片,分阶段、按类型归纳整理出来。
在电脑桌上,堆放着一摞泛黄的见报作品剪贴本和密密麻麻的日志记录。他不时翻看这些“老物件”,准备在照片上备注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
“夏收年年拍,年年都有新景。”46年间,在黄、渭、洛三河交汇的地方,李世居拍摄了逾万张“三夏”照片。这些定格的影像,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记录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变迁。
“这是土地包产到户时期,农民从吃不饱到有余粮”“这是生产队比拼着交爱国粮”“这是种粮大户和农机专家在为试验麦种测产”“这是进入新时代,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实现颗粒归仓”……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在李世居的镜头下,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夏收场景映入眼帘:早期的人力收割,人们挥汗如雨,辛苦劳作;后来的机械化收割,机器轰鸣,效率倍增;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时代,无人机巡航,精准收割。
“时光会走远,但影像永留存。”李世居道出自己对摄影的执着与追求。
1978年,李世居和家人省吃俭用,攒了5个月工资,买到了人生第一台折叠式120照相机。从此,他沉浸在光影世界中,一发不可收拾。
“我见报的第一张新闻照片,记录了西大壕村群众为果树疏花的劳作场景,当时还收到5元钱的高额稿费,顶我一个星期的工资呢!”这份意外的惊喜让李世居激动不已,也坚定了他走摄影这条路的决心。
从那时起,李世居便踏上了用照相机记录农业发展的征程。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打成一片,用镜头捕捉他们劳作的瞬间和丰收的喜悦。他的作品既有宏观的农业景象,也有微观的农作物特写,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到指导生产的农业专家,再到党员干部,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印记。
“这是1988年1月15日刊登在《陕西日报》的作品,大荔国营锦华食品厂利用当地盛产的苹果、桃、西瓜、西红柿等10多种土特产资源,建成年产1000吨的罐头生产线”“这是1990年7月6日在《渭南报》(现《渭南日报》)上刊发的稿件。全县棉花单产状元王长锁带动34户棉农科学务棉,棉花长势好于往年”“这是1990年8月13日,城关镇屈家村群众正运用小麦半精量播种新技术,用机械化手段将种子准确、均匀播在预定位置,比常规播种量少一半,每亩可增产粮食50公斤左右”“这是农民何来锁获大奖,奖金2万元”……李世居如数家珍地介绍。
20多台照相机和摄像机、13箱满满当当的胶片和录像带、6个占据10TB内存空间的硬盘、万余件电子文档、密密麻麻的日志记录、10余本厚厚的见报作品剪贴本、20世纪80年代的稿费汇款单……在李世居家里,这些“宝贝”如同一块块拼图,组成了一座不同寻常的“农业影像博物馆”。
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从农业低产低效到高产高效,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一图胜千言。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农业生产变化真是太大了,讲也讲不完!”李世居说,“我只有持续记录,才能更好地见证家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只要能拿得动相机,我就一直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