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0日
感受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暨文艺名家蜀道行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段承甫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汉两地,虽遥隔千里,却一道相通。历代途经蜀道的文人墨客给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让蜀道成为一条承载中华文明的通道。

6月18日至19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文联等主办的“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暨文艺名家蜀道行活动举行。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名家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一路行至陕西省汉中市,深入蜀道重要遗址的展示地、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历史名人的行经地开展采风创作,感受古蜀道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书写千年蜀道上催人奋进的时代故事。

行走蜀道间,文艺名家一路走一路感悟。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位于剑阁县的翠云廊拥有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树木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本次活动正是在这里启动。启动仪式结束后,文艺名家在翠云廊寻访千年古道、对话参天古柏。

“很有历史感。”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蒋登科说,行走在一株株几千年的古柏之间,他深刻感受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对蜀道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样一条古道,沟通着中国南北;这样一条古道,蕴含着古人深刻的生态智慧。蜀道对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非常重要。”蒋登科说。

6月18日下午,文艺名家来到汉中市博物馆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是依托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组建的群落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

“石门十三品”是褒斜道石门故址上价值最高、最受推崇的十三方摩崖石刻作品,也是汉中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参观了“石门十三品”,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显金备受震撼。他说,过去练习书法时,曾写过一段时间“石门十三品”中的《石门颂》,“它是篆书转变为隶书过程中的重要作品,结体、用笔属于早期隶书的风格,看起来更加苍劲、更加磅礴大气。”

走进汉中市博物馆,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梁平更关注这里对蜀道历史文化的整体呈现。“站在古蜀道演示版图前,疲惫荡然无存。”梁平说。他刚刚写了一首长诗《蜀道辞》,看到笔下的蜀道在一幅光影版图上的另一种呈现,心生别样的感动。“古往今来,蜀道留下的诗人足迹和优秀诗篇,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也将构成一座有特别意义的精神博物馆。”他说。

6月19日上午,文艺名家前往汉中市兴汉胜境景区,重点参观这里的汉文化博览园。博览园内,兴汉城市展览馆、汉文化博物馆、汉乐府3个主题展馆依次排列,穿行其中,仿佛“穿越”到几千年前的汉朝。从青铜器到玉器,从书法到绘画……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了解,该活动分为专家学者蜀道行、文艺名家蜀道行、媒体蜀道行、拍客蜀道行四大类主题活动,从6月中旬持续到年底。活动还将深入挖掘蜀道历史遗迹、文化艺术、生态文明,扎实推进蜀道系统性保护、研究、宣传。活动后期,系列蜀道文化宣传推介产品将陆续推出。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