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石峁遗址皇城台航拍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茁轶 张琪悦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确定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文物古迹见证历史、承载文化。陕西作为文物大省,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考古发现 重现历史记忆
如果说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财富,那么陕西人个个“富甲一方”。截至5月31日,陕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其他25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9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63处。
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文物工作者的矢志不渝。
从蓝田猿人、西安半坡、神木石峁、清涧寨沟,到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历史脉络在考古工作者手中愈发清晰。4月17日,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试点暨普查启动仪式在西安举行,正式拉开了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序幕。目前,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进入实地调查阶段。
江村大墓的发现确定了陵位及其规模、布局和内涵,西汉十一陵的位置从迷雾中显露;旬邑西头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为寻找文献所载“豳”与“豳师”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杨家城城址的考古发现证实其应为唐宋时期的麟州城,是北宋控扼西北、抵御辽夏的重要屏障……一项项重大考古发现,还原着中国古代文明演进历程的拼图。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愈发重视,文物事业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大遗址保护 留住文明根脉
大遗址是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陕西的大遗址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居全国前列。
大遗址考古实施以来,陕西考古机构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与收获,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近年来,陕西的大遗址考古取得许多进展。
石峁城址的系列考古发现反映其社会对等级、权力、技术的强调,标志其文明程度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周原遗址是距今3000多年、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西周遗址,也是传承西周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为研究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全新素材;秦栎阳城对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都城研究均具价值;汉文帝霸陵为研究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之一……
陕西在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同时,积极创新大遗址活化利用方式,多方式展现大遗址价值内涵;积极实施秦始皇陵内外城垣保护展示、汉阳陵标识体系、汉长安城未央宫改造提升等保护展示工程,推进统万城、秦咸阳城、乾陵等保护利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
2023年6月,陕西公布了首批3条文物主题游径,分别是:大汉文化主题游径、沿黄文化主题游径、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主题游径。建设文物主题游径能够促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省文物局将继续抓好大遗址的考古工作、研究工作、价值阐释工作,通过大遗址的深入挖掘研究,提炼遗址核心价值,讲好大遗址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研学 感受文化底蕴
博物馆是保护文物、展示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扮演着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陕西多家博物馆不断创新,推出了多样化的主题研学活动。这些活动以新颖的形式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今年5月,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终评结果揭晓,陕西共有6个项目入选。这些项目中有文物修复相关的研学课程,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项目,亦有文化遗产研学优秀线路,都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5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教育活动中心正式启用,推出“文物与科技”“造纸术虚拟仿真课程”和“流动博物馆数字化课程”等多场教育展示活动,与15家兄弟博物馆的主会场教育展示形成联动,吸引众多观众参与体验。
博物馆通过举办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呈现给社会大众。这样的研学活动提升了博物馆的教育水平和传播能力,为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6月5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内,前来研学的师生络绎不绝。“这里比我想象的大很多。老师讲得非常细致,我们还能体验很多不同的活动。”前来参加研学的学生刘雅婷说。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何倩介绍,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希望以多样的研学课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让汉阳陵研学项目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如今的三秦大地上,一堂堂生动的课程、一场场丰富的活动,让青少年跨越时空,与古人产生共鸣,这是对历史的传承,亦是向文明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