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脚踏实地、仰望天空。”这是张应龙用20多年总结出的治沙经验。
“治沙愚公”“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身上有很多头衔。但在他眼里,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治沙人”。
2003年,张应龙带着全部家当,投身毛乌素沙地的造林治沙工作。20多年过去了,他将300平方公里无人区的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至65%。走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微风吹过,樟子松林发出一片“簌簌”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记者:您经常说治沙要“脚踏实地、仰望天空”,具体是指什么?
张应龙:所谓脚踏实地,就是要把脚下的土壤“吃透”。对土壤的pH值、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风蚀水蚀反应等要心中有数。只有深入了解土壤,治沙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仰望天空,意味着要尊重自然规律。我们目前进行的荒漠化防治工作,目的是将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未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后,我们就不应再进行干预。
记者:想要把脚下的土壤“吃透”,需要做些什么?
张应龙:地理、气候、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年来,为了治沙,我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这些知识让我明白,种树不能只看树本身,还要了解土、关注风、保住水,这样植被才能自然恢复。
记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什么标准时,我们就不应再干预了?
张应龙:治沙造林与生态系统修复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草原、森林变成荒漠用了1000多年的时间,我们用了70多年将荒漠治理成绿洲。目前,榆林的“绿”还很脆弱。当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时,就是我们放手的时候。
(本报记者 申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