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周明
访谈嘉宾:
大荔县委书记 由建新
大荔县林业局局长 刘海燕
问:大荔县依托农业特色资源,把“土特产”作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大荔县该如何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
由建新:近年来,大荔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挖掘利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为空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切实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走出了一条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我们以冬枣、生猪、蔬菜、渔业4条产业链为主抓手,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聚集区域特色优布局,按照“一镇一业、错位发展、多种经营”思路,统筹规划北部坮塬、中部黄洛灌区、南部沙苑地区,系统打造粮食、冬枣、高石脆瓜等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
问:大荔县提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抢跑农业现代化新赛道。从发展路径来看,大荔县是如何做的?
由建新:首先,我们在产业体系高端化、集群化上走在前,通过开发乡土资源优布局、突出地域特点强龙头、加速工农互促延链条等举措,实现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其次,我们在生产体系智能化、生态化上走在前,通过护好产地生态保品质、攥紧“农业芯片”育良种、聚力科技创新添动能等举措,推动生产方式提质增效。再次,我们在经营体系组织化、规模化上走在前,通过打造电商矩阵拓销路、扶持经营主体强带动、壮大集体经济助振兴等举措,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问:冬枣是大荔县的“首位产业”,当地在打造冬枣金字招牌上,有哪些成功经验?
刘海燕: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大荔县在加强冬枣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坚持良种选育、加大科技赋能、提升监管能力、强化品牌宣传、树立示范典型等。具体举措有:引进培育“大荔冬枣2号”“冬枣820”新品种,组织技术人员在冬枣管理各个阶段通过线上视频培训和线下实地指导进行技术培训,等等。
问:下一步,大荔县将如何深入推进冬枣品牌保护工作?
刘海燕:“大荔冬枣”这个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极其珍贵。我们将在品种培优上加强校地合作,持续推广“大荔冬枣2号”,加快新技术突破、新品种培育推广,建立“大荔冬枣”品种培育基地;在品质提升上,建立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园区,实现枣树栽培管理标准化,建立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推进智能设施、绿色生产等技术创新,严把产出关,最大化生产高品质冬枣;在品牌培育上,实施冬枣品牌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在确保每年5月至10月市场供应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满足元旦、春节市场需求的品种,逐步实现全年供应。同时,抓好标准化生产,让“大荔冬枣”品牌在全国持续叫得响、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