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3日
伙场经济让群众日子更红火
——榆林市榆阳区变“方寸地”为“增收地”

在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古塔新村杭庄小组,一幢幢“花园民居”整齐排列。 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本报记者 李旭佳 通讯员 白万能 杨扬

“我们因地制宜打造的伙场经济‘百花齐放’。北部风沙草滩区的伙场上牛羊归圈,南部黄土沟壑区的农家小院生机盎然,曾经的‘方寸闲地’变成了‘增收宝地’。”5月23日,榆林市榆阳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付继平说。

榆林北部的农户常常把自家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叫伙场地。伙场经济就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庭院经济。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伙场经济与乡村建设、示范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效融合,探索形成“12345”发展模式,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房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在打造美丽庭院上,榆阳区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连日来,记者深入实地,探访乡村蝶变背后的故事。

“方寸地”变“增收地”

在榆阳区芹河镇前湾滩村,家家户户的伙场用结实美观的竹篱笆围着,里边各类果树蔬菜整齐排列。干净的羊圈中,羊相互依偎着晒太阳。

“以前的伙场乱七八糟,现在把伙场围起来,院子美了、环境好了,自己心里也舒畅!”村民亢连娃笑着说。

66岁的亢连娃和丈夫张德林常年靠打短工和养羊维持生计,以往总觉得打理伙场麻烦,如今打理伙场成为夫妻俩的“必修课”。

“入户村道改造,政府每平方米补贴32元;在伙场种果树,按不同品种给我们补贴。大家的卫生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都可积极了。”细数一项项好政策,张德林喜笑颜开。

“我们采取‘村级引领+农户自主’的方式,以户为单元,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养殖、小民宿‘五小’伙场经济。”前湾滩村老支书陈军华介绍,为发展伙场经济,村里开展技能培训3期50人次;依托伙场经济,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务工600余人次,通过售卖葡萄等农特产品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

增收有何经验?

前湾滩村创新管理模式,将一部分空闲地引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村民以空闲地入股分红。大家达成一致:种植作物收益的70%归村集体,30%给农户分红。这样一来,前湾滩村的“方寸闲地”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增收宝地”。

“我们以榆阳区‘4+2+X’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统一采购、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科学扩大种养规模,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当前榆阳区有1.7万户种植户、养殖户发展伙场经济。”付继平说。

“废弃房”变“聚宝盆”

在距榆林城区约10公里的青云镇郑家川村,一家家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陕北窑洞民宿吸引了大批游客。

郑家川村是周边保存最完好的传统窑洞村落,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21年,该村将废弃的窑洞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体一体打造+经营户经营”的模式发展伙场经济,建设栖心川上民宿集群,开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返乡创业青年郑立雄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这孔窑洞是我出生的地方。”带着对童年的记忆和一缕乡愁,郑立雄想借此机会让自家废弃的旧宅“活”起来。他和妹夫尤虎飞邀请了几名好友,回村承租了29孔窑洞,将它们改造成集陕北窑洞文化、火炕文化于一体的红灯笼民宿。

“翻新废旧窑洞时,政府补贴了29万元,还为我们免费更新了基础设施。近期,我们又拿到了榆林市首张民宿服务认证证书,创业信心更足了!”郑立雄说。

曾经有安全隐患的废弃窑洞,摇身一变成为激活伙场经济的“主阵地”,也为周边群众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红灯笼民宿厨师李刚来自邻村。他说:“客人都爱吃我做的陕北菜。能在‘家门口’赚钱,我感到很幸福!”

目前,郑家川村运营了33个院落,带动260余人就业;依托民宿群,引入蒙古包、马场等娱乐设施,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为了让更多“废弃房”变成“聚宝盆”,榆阳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古村落、旧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针对南部丘陵沟壑区规模化种养产业发展条件不足、人口大量流失的现状,我们利用近郊区位和交通优势,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民宿经济带动群众增收。”付继平介绍,当前,镇川镇、古塔镇等南部4个乡镇废弃窑洞改造已经完成,形成了朱寨村、王岗畔村等民宿集中村,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近6000元。

“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广后,我们的客流量更大了。”对于窑洞民宿的发展,尤虎飞十分乐观。

“旧小院”变“后花园”

在古塔镇古塔新村杭庄小组,一幢幢“花园民居”整齐排列,一条条平坦道路直通农家,房前屋后绿荫覆盖,果园菜地郁郁葱葱……

“旧村路不好走,我腿脚不好很少出门。自从搬到新房,我每天都要出门走走。”74岁的村民马绣珍口中的新房,就是杭庄小组实施就地移民搬迁工程的成果。

“以前,村民住的是石拱窑、砖窑,有很多安全隐患。”古塔新村党支部书记许治平介绍,通过就地移民搬迁,村里拆除了危旧废弃房屋、圈舍,并划分了规模种植区、清洁养殖区、宜居生活区、现代服务区等功能区,让村民告别了“老破小”旧居,住上了“花园”新房。

许治平是返乡企业家,新村的“徽派建筑花园房”就是他参与设计的。

“根据村里缺水干旱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村民家里安装了雨污水循环系统,将雨水和处理过的污水储存在庭院的蓄水井里,为村民提供灌溉用水。”许治平一边说,一边拧开菜地里的雨污水管道阀门,经过处理的水汩汩流向菜地。

“这不仅能浇灌自家院里的瓜果蔬菜,还能灌溉村后的千亩集体果园,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院净景美、生机勃勃的庭院,许治平感慨,“伙场经济让大伙儿的日子更红火。这才是村民向往的生活哩!”

“我们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打造60个以上示范村和2000余户示范户。预计到‘十四五’末,伙场经济示范户比例将达50%以上。”付继平介绍,榆阳区制定了3个政策性文件和5项考核评价指标支持伙场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新路。

盘活“方寸地”,开出“致富花”。镇川镇按照“西宜种、北宜养”的思路,发展伙场经济900余户,打造了6个“乡字号”和“土字号”特色品牌;巴拉素镇新庙滩村利用群众腾退出来的公共空间打造的“伙场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岔河则乡的手工酸奶、草滩风干肉等30多种伙场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业态繁多的伙场经济正激活榆林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