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所蕴含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彰显中国文化、激荡中国精神、传承文明根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活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是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魅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圣哲先贤群星辉映,古籍典藏浩如烟海,历史文化瑰丽辉煌,红色文化厚重独特,地域文化鲜明丰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坚定文化自信的陕西故事,通过系统化挖掘、时代化表达、立体式呈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用好陕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比如,汉字书法、中国绘画、传统节日、中华美食等形式多样的文化符号,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内核。要运用科技手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表达、多元化表达,推动文化场景拓展,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韵味。比如,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全息拟态处理,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让公众能够穿越时空,更好感受文物和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要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找寻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通过艺术创作、文创产品的创意呈现等,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文化穿越千年仍释放历久弥新的活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交流增进理解,合作促进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千百年来,从张骞西行到鉴真东渡,从万国衣冠会长安到海上丝路扬风帆,中华文明展现着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国家和地区间的人文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民间交往日益密切。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我们要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定位,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呈现不同文明和合共生、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美丽景象,搭建起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为共建“一带一路”凝聚起更大的精神力量。
要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一流平台,努力打造一大批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传得开的文化交流“金名片”,全方位展示陕西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明固有的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成功举办,中国同中亚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前景。峰会后,陕西与中亚国家往来更加密切,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深入,已成为中国中亚交流合作中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要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旅游合作,促进陕西与中亚续写千年友谊、开创美好未来。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023年12月10日,陕西国际传播中心在西安成立。这一具有陕西特色的对外传播平台,将整合陕西对外传播资源,进一步提高陕西国际传播能力,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丝路故事。我们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使陕西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从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要立足国际传播格局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要,培养了解和掌握国际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规则和海外营销策略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为国际传播事业提供人才支撑。要综合考虑话语传播目的和新媒体传播语境、话语对象的文化差异和心理需求等因素,深入捕捉海外受众所思所想、兴趣爱好,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创作出既具中华文化内涵特色,又为国际受众所接受的包容性主题作品,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举措,提高新媒体、图书、期刊、影视等多形态产品生产能力,打造综合性区域传播平台,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持续完善传播效果评估办法,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质效,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