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9日
唐家大院:古建老宅“火”起来

本报记者   琚鹏飞

山西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李家大院,那么陕西有什么大院呢?在咸阳市旬邑县,就隐藏着一座历史瑰宝——唐家大院。

5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的唐家大院,只见大院屋顶脊卧瑞兽、檐牙高啄,院内石雕、砖雕、木雕“三雕”艺术作品精巧玲珑、匠心独运,文人书画令人赏心悦目。

“约300年历史的唐家大院,融北方四合院建筑和苏杭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原建筑有87院、2700多间房舍。”讲解员刘欢欢介绍,唐家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5院、150余间房舍,被古建专家称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

据了解,明初洪洞大移民时,唐家先祖唐应弼从山西迁居至旬邑县唐家村。唐应弼四世孙唐景忠以商兴家,经营水烟生意,在全国设立商号、分店,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

“人们来到唐家大院游玩,主要欣赏的是楹联匾额和‘三雕’艺术作品。”刘欢欢说。

步入唐家大院五间院中厅,屏风上的楹联“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处身世须留心两字;书能破愚诗能益智,愿儿孙常立志三馀”引人注目。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希望子孙后代牢记勤劳节俭的家规,利用一切时间多读书。”刘欢欢介绍,厅内悬挂匾额“蔼若春风”,意指唐家人热情好客,如春风般和蔼可亲。

唐家大院内的楹联匾额文字隽永、寓意深刻,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楹联内容或激励子孙潜心为文、知书达理、艰苦创业;或规劝世人尚德行善、勤俭持家……

拂去历史的尘埃,唐家大院留给后人的,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内涵丰富的楹联匾额,还有宅院里生动传神的“三雕”艺术作品。

院内石雕“梅竹图”和“竹菊图”对称分布,采用高浮雕、浅浮雕和镂空手法,用旬邑当地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石雕四周雕刻“万字套梅花”,寓意“富贵不断头”。

唐家大院的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据说,当时为了保证石砖规格一致,工匠一天只被允许磨两块砖。”刘欢欢介绍,修建唐家大院的工匠最多时有3200余人,历时43年才将大院建成,足见其工艺之精细。

“过去,富贵人家都讲究‘进门土地堂,家有万石粮’。”刘欢欢介绍,院内最精致的一幅砖雕作品为“土地堂”,其屋顶为蟠螭缠枝牡丹脊;门楣浮雕为鹿、瑞兽、蝙蝠,取谐音“福禄寿”;底座像一只香炉。

“唐家大院不仅展示了古建筑艺术精华,复原了清代富豪人家的生活场景,还展示了旬邑及周边地区的节俗、寿俗、婚俗等民俗风情,反映了浓郁的豳地文化。”刘欢欢说,敦厚坚实、飞檐斗拱的古建筑艺术和旬邑民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我们是专程从西安过来的。实地参观后,我感觉太震撼了。”西安市民李旭东带老伴前来参观,对唐家大院不住地赞叹。

“今年‘五一’期间,唐家大院接待游客约7000人次。”唐家大院负责人刘西宁介绍,唐家大院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单日接待游客最多时超过3000人次。

大院内的每一幢建筑都有厚重的历史印记,每一件“三雕”艺术作品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为了让古建筑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我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与宣传,让唐家大院留古韵换新颜。”刘西宁说,“这几年,我们对唐家大院屋顶及地面进行了修缮,对大院周边路面进行了硬化,持续完善安防设施,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我们还通过与院校合作,让唐家大院变身为‘大课堂’。”

唐家大院文化底蕴深厚,还有许多文化瑰宝等着游客去了解。

“我们将按照‘文物活起来、旅游热起来’的工作思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讲好唐家故事、展示好旬邑特色文化。”刘西宁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