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2日
听,郎在对门唱山歌
——陕南民歌音乐会的台前幕后

陕南民歌音乐会上,歌手正在演唱(资料照片)。

陕南民歌音乐会现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柏桦文/图

4月13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陕南三市共同主办的陕南民歌音乐会在西安上演。演出现场,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持续不断,观演的业内专家和艺术家好评连连,数十万网友涌入线上直播平台点赞、留言。后台,将这一幕幕看在眼里的陕南民歌传承人忍不住红了眼眶,刚刚走下舞台的民歌手激动地紧紧拉着此次音乐会总导演、陕西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肖丽娟的手,直呼“没想到”。

一台民歌音乐会为何会如此火热且“煽情”?5月10日,记者在与肖丽娟的交谈中,得知了这台音乐会背后的故事,也引出了更多思考:陕南民歌很有特色,但为什么一直“火”不起来?怎样才能把陕南民歌开发出来、传播出去?让陕南民歌拥有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究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一次寻根溯源的调研

2023年11月25日,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西安站的演出现场,坐在观众席上的肖丽娟认真观察着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那时,她刚刚接到省上举办陕南民歌音乐会的任务。此次,她是带着任务前来观摩学习的。

“接手这项工作之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问我,有没有信心将陕南民歌音乐会办得和陕北民歌音乐会一样成功?”肖丽娟说。虽然有着多次国家级重要文艺演出活动的执导经验,但对于初次执导音乐会,且是不被人熟知的陕南民歌主题音乐会,肖丽娟还是实话实说:“没有。”

陕南民歌是流传在陕南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谣。不同于扎根黄土地的陕北民歌的热烈豪迈,诞生在青山绿水间、深受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的陕南民歌细腻温婉,颇有清新山野之风。两者虽然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民间文化的瑰宝,但发展和现状却有很大差别。

为了更直观、深入地了解陕南民歌的发展传承情况及当地民俗文化,挖掘更多创作素材,办好这台音乐会,2023年12月,音乐会主创人员赴商洛、安康、汉中三地开展实地采风调研。

陕南民歌拥有丰富的原生态曲目,仅国家级非遗镇巴民歌就有上千首。但这些民歌大部分很简短,且没有经过深度挖掘和二次创作。与时代脱节的歌词、雷同的曲调,导致许多曲目的传唱率不高。三地的陕南民歌曲目收集整理工作都很扎实,但发展依然停留在民间传承的阶段。许多民间歌手因为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不识谱、踩不准节奏的短板成为他们不愿走上专业舞台的重要原因。陕南民歌虽然走进了当地许多中小学校,但真正能形成教学体系、实现活态传承的少之又少。

随着调研的深入,肖丽娟愈发觉得,陕南民歌弱在了根源。“陕北民歌能有今天的广为流传,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扎根陕北,对传统民间歌曲进行改编、整合,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近年来,我省持续关注支持陕北民歌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手、创作者和深受观众喜爱的新创歌曲。这些成果得益于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发展和创新。而陕南民歌恰恰缺少了这个过程。”肖丽娟说。

影响陕南民歌发展的,还有来自不同传承者的不同观点:“你们编曲创新不能胡整!改成流行唱法那还是陕南民歌吗?”“可以尝试做一定的改编和变通,不尝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得通!”调研过程中,音乐会主创人员深刻感受到了新旧两种思想的博弈。但如果不创新、不与时尚的审美接轨,陕南民歌什么时候才能走进现代年轻人的心里?

一台创新传承的音乐会

4月13日晚,陕南民歌音乐会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拉开帷幕。交响乐曲《陕南素描三首》作为每一篇章的序曲,串联起“春风如诗”“春雨如酒”“春山如笑”三个主题。陕南民歌、戏曲和器乐、舞蹈、非遗表演,展示着陕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独唱、对唱、合唱、清唱等表现形式,让观众在跌宕婉转的旋律中,走进如诗如画的陕南,了解陕南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演出现场,《汉水放船》《这山望见那山高》等经典歌曲展现了陕南民歌的原生态样貌,经过重新编曲、配器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打仙桃》等再创歌曲彰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雅致唯美的舞美设计、展示陕南山水人文景致的背景视频,让整场演出的视觉呈现独具特色。在民乐伴奏中加入交响乐与电声乐队的创新尝试,让台下的艺术家们眼前一亮。

“电声是时尚音乐的代名词,大多出现在摇滚乐里。陕南民歌节奏轻快,与电声有一定的适配度。我们希望陕南民歌能与时尚元素碰撞出火花,所以在编曲时就敲定,在音乐基调中加入电声,让整台音乐会呈现一种新的面貌。”此次音乐会的音乐总监、国家一级编曲党红岩介绍,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更多简短却独具特色的歌曲,让观众在歌声中听到陕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许多歌曲都以红歌联唱、情歌联唱、茶歌联唱的方式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戏曲联唱《渔鼓 静板书》将渔鼓、汉剧、静板书三种流行于陕南地区的特色戏曲搬上了舞台。为了让洛南静板书这个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亮相舞台,来自洛南县剧团的青年演员史锋放弃了独唱的机会,表演静板书。“现在还在传承表演洛南静板书的老艺人只有三四位了。我希望能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人认识这门传统艺术,挽救这个濒危剧种。”史锋说。

在这台演出的背后,还有许多为展示传播陕南民歌而努力的人。在这台音乐会的筹备、演出过程中,86岁的镇巴民歌传承人刘光朗给予了支持和专业指导。74岁的紫阳民歌传承人夏清华,不顾舟车劳顿来到西安并登台献唱。青年歌手彭光琴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和家人自行前来,只为演唱一首《十送红军》。百余位甘当绿叶的伴唱歌手、舞蹈演员、合唱团成员,更是这场演出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我17岁开始唱民歌,还是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级别的平台,和陕南三市的优秀民歌手同台演出。我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陕南民歌的关注和重视,也看到了陕南民歌创新发展的机遇。”走下舞台后,夏清华激动地说。

和夏清华一样,众多陕南民歌手和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陕南民歌音乐会犹如一束光,照进了他们的艺术梦想,让他们有了坚持、前行的力量。“希望这台演出是陕南民歌被看见、被发现的起点,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让陕南民歌快速成长起来。”夏清华说。

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整个演出有想法,有特色,有亮点!”著名词作家薛保勤点评。

“这台音乐会出乎我的意料,总体结构清晰,主题明确,风格浓郁,是一场成功的陕南民歌音乐会!”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冯健雪说。

“如果陕北、陕南、关中不同色彩的文化能够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一定会交相辉映,让世界更精彩!”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

……

演出结束后,专程前来观演的专家和艺术家对陕南民歌音乐会予以一致肯定。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洋洋洒洒地写下长文,对陕南民歌的发展和未来寄予厚望。音乐会当晚的线上直播吸引了近28万名观众观看、评论,激起了网友对陕南民歌及陕南文化独特魅力的共鸣。

陕南民歌作为陕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深厚的民族基因、鲜明的红色基因,是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陕南民歌,近年来,我省已成功举办三届陕南民歌大赛,集中展示陕南民歌保护传承新成果,推出一批新人新作,并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广,为陕南民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此次西安首演后,陕南民歌音乐会将开展巡演,并被纳入安康龙舟节、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旅活动中,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对优质文化内容的需求,进一步助力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实施陕北陕南民歌创新发展工程,成立陕西民歌发展研究所,加强对陕北民歌、陕南民歌的资源普查、创作展示、人才培养、品牌保护、理论研究、宣传推广、交流合作等,为优秀的陕西民歌手特别是青年民歌手营造施展才能的氛围,将陕西民歌打造成陕西文化的金色名片,推动陕西民歌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出几首能唱响全国的陕南民歌、扶持一批能够沉下心去挖掘创作的陕南民歌创作者、发展更多愿意参与其中的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将陕南民歌传承人培养和音乐教育从中小学生抓起,再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民间传承人的大力支持,陕南民歌定会唱出陕南人民幸福生活的奋进心声。”肖丽娟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