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5月6日,岚皋县佐龙镇朝阳村村民张吉香用轮椅推着丈夫在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赏花。 本报通讯员 张天兵摄
本报通讯员 张天兵 江昱峰 张若男
“俊斌,来,我扶你坐起来洗脸,准备吃早饭啦。今早做了你爱吃的酸菜肉丝面,等你吃完饭,再理个发,一会儿我用轮椅推你到外面转转。”5月6日早上,在位于岚皋县佐龙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家里,张吉香正忙着给瘫痪在床的丈夫汪俊斌穿衣。等到丈夫洗漱完毕,吃完饭后,张吉香麻利地拿起理发工具为丈夫理发。之后,张吉香又给丈夫揉捏起了肩膀。
这样的场景,在周围邻居眼中早已司空见惯。自2014年汪俊斌因安全生产事故瘫痪卧床并失去自理能力后,张吉香已悉心照顾丈夫10个年头。
1991年,佐龙镇花坝村村民张吉香经人介绍,嫁给了该镇朝阳村村民汪俊斌。伴随着3个孩子的陆续降临,他们的家庭负担日益加重,汪俊斌辗转多地打工。
转眼到了2014年。正当张吉香的大女儿考上大学,其余2个孩子也到县城读高中时,不幸却悄然而至。在山西省一家铁矿打工的汪俊斌,作业中突遇天井坍塌。事故造成汪俊斌胸腔粉碎性骨折,脾脏、肝脏破裂,下肢高位截瘫。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3个孩子正在读书,公公、公婆年迈。面对现状,张吉香感到天塌了一般,天天以泪洗面。但很快,她就接受了现实,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每天,张吉香除了洗衣做饭、照顾汪俊斌吃喝拉撒,还抽空耕种家中的田地、养猪喂鸡。看着妻子辛苦忙碌的身影,汪俊斌深感自责。张吉香却安慰他说:“你是为了这个家打拼才落下的残疾,既然我们是夫妻,就要患难与共。”
2016年,张吉香一家从朝阳村搬到了距集镇较近的岚皋县佐龙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搬到新家后,张吉香特意给汪俊斌安排了一个窗户面对小河、通风采光极好的房间,还购买了一张医用多功能护理床,并请人在床头焊接了一个铁架,自制了一个软梯式的健身器,锻炼汪俊斌的上肢力量。
洗脸擦身、接屎倒尿、翻身按摩、洗衣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汪俊斌卧病在床后,张吉香每天重复做着这些事,从无怨言。
张吉香说,为了排解丈夫在家的烦闷,她把丈夫抱到轮椅上,推他出门遛弯晒太阳、在小区赏花、沿着河边看风景。
张吉香有时看到小区有居民在一起娱乐,会把丈夫送至楼下,鼓励他参与其中;有时会把他推到一帮邻居面前,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时间长了,汪俊斌与小区的邻居逐渐熟络起来,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汪俊斌瘫痪在床,被定为一级残疾,尽管当时拿到了赔偿金,但家中用钱的地方太多。为此,朝阳村村委会及时为他们全家人办理了低保,张吉香也到社区工厂做工。
2020年,朝阳村招聘社保信息员和综治网格员。为了照顾汪俊斌一家,村委会聘用了张吉香。这样,她每月有了800元的固定收入。
有了新工作,张吉香更忙了。每天清晨,照料好丈夫后,她就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为了便于上班和照顾丈夫,年近半百的张吉香还学会了骑摩托车,每天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奔波在村委会和居民家中。
张吉香的坚韧和刚强,3个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珍视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寒暑假回家,争相照顾父亲,减轻母亲的负担。
值得欣慰的是,3个孩子没有辜负她和丈夫的期望。2018年、2022年,2个女儿分别从东北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今年,小儿子考上了研究生。一时,张吉香一家成了周围群众羡慕的对象。
朝阳村群众汪俊来说:“张吉香悉心照料瘫痪的丈夫,又供出3个大学生,硬是把苦日子过出幸福滋味,这太不容易了,实在是令人敬佩。”
朝阳村原党支部书记杨荣军说,张吉香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是群众心中公认的“好媳妇”,是大家的好榜样。
面对大家的夸赞,张吉香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守护照顾他一生,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