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郝颖
4月的尧头窑散发着别样的韵味。阳光下,一片片嵌于黄土的黑瓷闪着微光,仿佛诉说着“窑火不熄,传承不止”的千年传奇。
“如今,看到这么多人来到尧头窑,了解尧头陶瓷背后的故事,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4月26日,看着尧头窑人潮涌动,周红志感慨不已。
51岁的周红志是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也是周氏陶瓷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他从小在尧头镇的泥土和火焰中接受熏陶,对这里充满感情。15岁时,他跟随祖父周顺娃走进窑洞,看着那些黑亮的陶瓷在火光中燃烧,心中便产生了热爱。那份热爱,一直延续至今。
一块泥,一把火,烧出了人间烟火气。
“尧头窑是北方民窑,烧制的都是百姓常用的器皿。这项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周红志介绍,“周氏陶瓷”主要烧制黑瓷制品,其中产量最高的要数“福”字碗。在尧头镇,从扯面馆到羊肉泡馍店再到寻常百姓家中,“福”字碗处处可见。
“福”字碗烧制是个细活儿,火候不到,则颜色不出。那么,怎样才能烧制出高品质的“福”字碗呢?
办法只有一个——练!
周红志深知,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烧制出真正受百姓喜爱的陶瓷制品。“在祖父的指导下,我不断练习,效果不满意就重新做,直到熟练掌握每一道工序。”周红志回忆。
经过多年磨砺,周红志练就了一手“魔法”。在他的手中,一块块普通的泥土,经过揉捏、拉坯、上釉、烧制等繁琐工序,都能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
近年来,周红志烧制了上千个陶瓷制品。他的“狮子罐”“懒婆娘”等陶瓷制品造型经典,釉色黑亮如镜,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周红志不断创新,在陶瓷的样式设计上吸收了青花、铁锈花等元素,做出来的产品销量很不错。他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作出新式陶瓷艺术品,使尧头陶瓷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为了让尧头陶瓷被更多人看见,周红志定期为学生开设陶艺课程,传授烧制技艺与历史文化知识。他还多次参加国际性陶瓷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把尧头陶瓷带出了国门。
“对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了解和喜爱尧头窑陶瓷艺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周红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