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3日
农技专家田间“把脉”

5月7日,西安市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苏丹(右)在临潼区汪洋农业合作社的麦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蒲茜摄

本报记者 蒲茜 通讯员 王三合

“你看小麦这种情况要不要叶面喷肥?”

“啥时候施肥,咋管理?”

5月7日,在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油街村的春于家庭农场,负责人马于川看见农技人员走访,他心头一喜,急忙迎上去寻求小麦管护“秘籍”。

临潼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苏丹接过马于川手上的麦苗,仔细查看麦穗发育情况,为其送“良方”支“硬招”。

“小麦已经进入抽穗扬花关键期,即将进入灌浆期。这个时期要密切关注病虫害,做好‘一喷三防’工作。”苏丹走进麦田,蹲在田地里仔细查看墒情、苗情、病虫害发生情况。

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高峰期,也是提高小麦粒重的关键时期。目前,油街村土壤墒情适宜、小麦长势良好。现阶段更需要农技人员对小麦种植户进行精准的技术指导,为夏粮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这个时期,我们要特别留意麦蚜、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以及叶枯病,不能有半点马虎。要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灵活采取防治措施,力求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苏丹端详着麦苗说。

苏丹的讲授吸引了几名种植户。他们停下了手中的农活,围拢过来,聚精会神地听技术员的讲解。

马于川听得格外认真。他根据苏丹的建议,确定了施肥的时机和用量。“只要技术指导跟得上,小麦的长势就能保持旺盛,产量也就稳了。”马于川信心满满地说。

这边还没有忙完,那边的郝永强就急切地‘呼叫’苏丹,邀他过去看看。

郝永强是临潼区汪洋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的麦地是陕西省粮食作物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核心区面积400余亩,累计试验示范小麦品种123个、玉米品种48个。

“目前,麦苗较壮实,茎秆粗、穗头长,长势不错。”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苏丹和郝永强两个老熟人聚在一起,站在地里讨论起来。

“农技专家两三天就会来地里一趟,帮我们查看墒情、苗情,并提出管理措施。”郝永强介绍。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郝永强使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进行虫害绿色防控,在小麦拔节期开展病虫绿色防控,在齐穗扬花期开展“一喷三防”,在灌浆期喷施叶面肥……

“现在,麦田里全是‘科技范儿’,春管也变得简单轻松。”郝永强说,从选种、种植到管护,农技人员全程帮我们把关。不出意外,今年是个丰收年。

最近,临潼区50余万亩小麦即将进入灌浆期。为确保小麦稳产增收,很多像苏丹这样的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及时开展防治,为小麦“把脉开方”。

“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和土地打交道,希望帮乡亲们种好粮、多打粮,让种地越来越挣钱。”出于对农业的热爱,2013年6月,苏丹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农村。与众多农技人员一样,他通过科技服务,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高效的农业技术,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国家正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相信年轻人必将大有可为。”苏丹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