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霍海澎
近期,西安市公安局浐灞分局浐水西路派出所开设“公益律师”服务区,请公益律师进驻派出所给群众释法说理,借助专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5月6日,记者来到浐水西路派出所,了解“公益律师”服务区发挥的作用。
“为推进矛盾纠纷调解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探索建立‘律师驻所’调解机制,为辖区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进一步推动辖区各类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浐水西路派出所所长马哲说。
目前,浐水西路派出所共聘请了5名专职公益律师,实行轮岗坐班制,既调解矛盾纠纷,又宣传法律政策,全面提高辖区群众法治意识和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今年3月,驻所公益律师潘宝刚就帮助调解了辖区一位居民与小区物业的纠纷。潘宝刚介绍,该居民在进自家单元门时,被小区保洁公司工作人员铺设的地垫绊倒,因为赔偿问题,双方产生纠纷,随后打了报警电话。
接到报警电话后,社区民警邓梦儒和潘宝刚前往该小区进行调解。他们一边听取当事人的诉求,一边安抚双方的情绪。潘宝刚给该居民不仅普及有关索赔的法律法规,还详细介绍起诉流程和所需材料。在邓梦儒的劝说和潘宝刚专业、细致的调解下,该居民接受了民警和律师给出的建议,纠纷被成功化解。
“律师驻所”调解机制实施以后,群众不仅体会到了面对面、零距离法律服务的便捷,也增强了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
“在我们接到的警情中,很多都是辖区群众因邻里矛盾、债务问题等产生的非警务类纠纷,这不仅需要民警付出大量精力,有时因处置不专业还会留下矛盾隐患。”邓梦儒深有感触地说。
随着经济发展,辖区流动人口增多、人员结构复杂,矛盾纠纷类警情日趋增多,如何破局?
“这时‘律师驻所’就发挥作用了。”马哲告诉记者,“遇到矛盾纠纷类警情,民警会将双方带回派出所,由驻所律师‘接诊’,进行普法和调解。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与接处警无缝对接,实现律师与民警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将基层的很多矛盾纠纷类警情由公益律师配合处警民警进行处理。”
“公益律师的介入,给群众带来了专业的法律服务,缓解了民警执法压力,使我们有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维护辖区治安和打击犯罪的工作中去。”马哲说。
据统计,浐水西路派出所“律师驻所”调解机制实施以来,已为辖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60余起。除了解决辖区群众各类矛盾纠纷外,浐水西路派出所还十分注重日常法律宣传工作。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吗?”“如果你或者你的同学遭遇了校园欺凌,你应该如何应对呢?”近日,浐水西路派出所社区民警王靖辉、高航与驻所律师潘宝刚一同来到西安市未央区博达小学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活动现场,民警和律师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法律条文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让“律师驻所”调解机制更有用、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