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刘印 李静茹
采访期间,记者走在绥德县城,随处可见大街小巷的石雕装饰,广场上当地人跳着具有陕北秧歌元素的广场舞,还不时听到人们随口哼唱的陕北民歌。我们深深感到,非遗就在当地人的身边,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非遗传承已刻在了当地人的骨子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新时代的非遗故事。
石雕传承人鲍海东用心与石头对话,不断创新,靠着精湛的技艺“点石成金”,让绥德石雕畅销国内外;
剪纸传承人曹毛女用剪刀创造出质朴的美,诠释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用剪纸艺术造福社会,带动更多妇女靠剪纸技艺致富;
秧歌爱好者刘强组建秧歌队,将爱好变成了事业,让陕北秧歌走向更远的地方;
多所中小学开设了秧歌、剪纸、泥塑、陕北民歌等非遗社团,非遗项目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非遗志愿者到乡村进行文艺演出,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
……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具象化,也看到了当地人对于非遗刻在骨子里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起来、“火”下去。同时,一场场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精神力量。
立足传统,守正创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正牢记殷殷嘱托,努力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遗,不断续写更多的非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