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玮 张欣毅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党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圣哲先贤名家辈出,古籍典藏浩如烟海,尤其是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瑰丽辉煌,以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厚重独特,以黄土黄河为特点的地域文化鲜明丰富。新时代新征程上,陕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勇担文化使命,厚植文化根脉,发挥文化优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陕西力量。
坚决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物和文化遗产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标志性名片,在赓续传承历史文脉、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物资源。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522家国有文物机构收藏着7748750件可移动文物。北首岭遗址、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是史前文明的印记;炎帝陵、黄帝陵赓续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西周青铜器见证着中华民族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的演进变迁;秦始皇兵马俑凸显了大秦帝国多民族共生的政治、文明主体骨架;杜陵、茂陵等汉代帝王陵墓是儒家思想治国、丝绸之路开辟的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基本定型;大唐西市、大雁塔等是大唐盛世经济繁华、文化繁荣的见证。陕西历史文化气脉一以贯之,奠定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宏伟基业,勾勒出中华文明演变脉络的基本框架,凝结成中国历史文化最精彩的篇章。
陕西拥有独树一帜的革命文物资源。陕西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里革命文物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序列完整、等级较高、内涵丰富,先后公布的两批陕西省革命文物名录中,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4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1226件(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资源标志地——延安,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伟大历程。从党的七大会址到杨家岭、枣园革命纪念地,从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革命旧址,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等,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弘扬革命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陕西拥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关系密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态度及风土人情等,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种类,是生活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精美绝伦、表演精湛的皮影戏,历史悠久、技巧丰富的秦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剪纸,造型优美、生动逼真的泥塑……这些文化瑰宝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是我们“记得住的乡愁”,共同构成、见证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演进脉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贡献陕西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陕西要把文物保护与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对文物进行系统化挖掘、时代化表达、立体式呈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创新文物活化利用传承方式。通过举办各类博物馆优秀展览,让群众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会文物遗迹承载着的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轨迹。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考古课题,做好大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角度阐释“何以中国”的具体形成过程,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供坚强支撑。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重点遗址保护展示工作,挖掘和保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注重文物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的研究工作,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媒体平台优势,持续推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精品,让陕西文物走出“深闺”、走近观众、融入当下。推动文物数字化展示方式的普及,以“云刷馆”“云看展”方式让大众可以与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互动,清晰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和灿烂成就。开发文物主题游径,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促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拓展革命文物利用弘扬途径。依托地域革命文物资源优势,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通过现场教学、主题教育、研学实践等方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陕西高校科研优势,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注重对革命文物资源和红色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和阐释,重点推出一批精品著作和科研成果,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特色乡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精品旅游路线,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运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多维度展示革命文化遗产,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融入感。采用云展览、云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拓宽线上传播渠道,切实提升革命文物、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深度挖掘革命故事内涵,创新艺术表达方式,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革命题材文艺精品,以音乐、舞蹈、杂技、话剧、戏曲等艺术形式提升革命文化传播效果,增强革命文化亲和力感召力。
开辟非遗文化传承传播新路径。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等实施力度,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非遗文化,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让非遗文化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文创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强非遗文化宣传和推广,打造非遗特色品牌。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非遗集市、组织非遗巡游、开放街区剧场等方式,提高非遗文化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消费新风尚。助推“数智+非遗文化”“互联网+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技术与流量的加持,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身临其境的体验、触手可及的产品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研学、深入体验等方式赋予非遗文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青少年浸润于非遗文化中,切实增强对非遗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及认同感,更好地了解、接受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