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9日
防治面源污染 农业向绿而行

本报记者 吴莎莎

清明节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庞留村的一处农田里,放眼望去,一行行白色的地膜覆盖在土地上,好似白雪一般,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4月7日,西安市长安区瑞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成国栋正在地头查看出苗情况。“今年气温比往年略低,3月初我们播种了150亩马铃薯,估计一周后就能出苗。从2017年起,我们合作社每年都种植马铃薯,最多时能种300亩。今年,合作社自种150亩马铃薯,帮农户托管种植650亩,总共种了800亩。”成国栋说。

“每年种植马铃薯都得用地膜。地膜能让马铃薯早出苗,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好处很多。”成国栋告诉记者,“可每次收获作物后,还需要将地膜回收处理。碎成小片的地膜很难收集干净,往往残留在土壤里,随着土地的翻耕被埋到了地里。一年年下来,随着地膜不断使用,被埋到地里的地膜碎片越来越多。这些深埋土里的地膜碎片会阻挡农作物根系的舒展,还会污染环境,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成国栋介绍,从去年起,合作社用上了新地膜,部分马铃薯田块使用降解地膜,部分使用加厚地膜。经过试验,成国栋觉得加厚地膜经济环保,捡拾后可交给专业公司统一回收处理。今年,合作社种植的150亩马铃薯全部使用了加厚地膜。成国栋说:“这种加厚地膜碎片较大,便于捡拾,保温性也更好,能减少出苗时间2天至3天左右。今年,我们的马铃薯6月中旬就能上市,预计亩产8000斤左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该合作社使用地膜的变化,正是我省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日益凸显,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守护绿水青山,近年来,我省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好耕地,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我省将持续抓好“1+3”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防治,让绿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1”是指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总项目,通过六大工程实现“两减四提”,即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水平、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水平提升。“3”是指秸秆、地膜、粪污治理三个分项目。

今年,我省将以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秸秆科学还田、高效离田,加快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原料、基料“五化”利用,确保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我省还将聚焦陕北、渭北“两膜一袋”,大力推广加厚地膜、降解地膜1080万亩,通过以奖代补、以旧换新等模式多元化回收,确保回收率超过84%。按照“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我省将在渭南市临渭区、榆林市榆阳区、商洛市山阳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带动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0%。此外,我省将在汉中、安康、商洛、渭南、宝鸡、西安、咸阳7市中,每市选1个至2个县,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92.5%。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