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2日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筑牢诉源治理之基

徐贝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素有“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增多,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动诉源治理走深走实。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60多年来,“枫桥经验”走向全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各地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实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好形式、好方法,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强大助力。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和“中国之治”的一张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牢牢抓住基层基础,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基础非常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的事解决好,把群众身边问题解决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区建设承载着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使命。社区工作不仅要注重服务好群众,还要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下功夫。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风险的跨界性增强、传导性加快,容易形成风险综合体,必须提高风险防范化解的前瞻性、系统性。群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如果轻易放过,不从源头上消除化解,很可能会逐步演化发酵,让小问题变成大冲突。这不仅影响矛盾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还会给社区和谐安定造成隐患。因此,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诉源治理,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十分必要。

坚持党的领导。“枫桥经验”之所以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坚持综合施策这一根本途径,树立关口前移这一根本理念,夯实基层基础这一根本支撑。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协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机力量,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要以提升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为重点,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活力和合力。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充实工作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夯实人、财、物在创建和谐社区过程中的基础保障功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形成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

加强诉源治理。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纠纷源头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是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任何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化解,不仅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好。诉源治理着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一批矛盾纠纷被解决在诉前、化解在诉外。更重要的是,它有针对性地回应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耗时长、花费高的“诉累”问题,努力做到及时、高效、便捷地化解矛盾纠纷,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要做到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切实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风险点。要探索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行矛盾纠纷“一站式处理”,让群众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多办事、少跑路”,提升矛盾纠纷调解效率。要提升群众参与度,发动群众力量,推广楼栋网格化治理,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巡街区、串网格、调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创建和谐社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城市化进程催生社会关系的变化,而社会关系会影响社会信任。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现代化社会中社区居民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呈现出地域差异大、文化差异大、语言差异大的特点。白天上班,回家关门,邻里相见不相识,缺少交流、人情淡漠,是现代化社会大部分社区的真实写照。因为缺少情感这一“润滑剂”,邻里之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升级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构建和谐文明的社区关系,动员社区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建立新的“熟人社区”,可有效消除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陌生感,促进社区居民相互熟知,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在社区居民相互熟知的基础上,矛盾纠纷自然而然具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秩序特征。社区活动是邻里之间交流的良好平台。要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邻里互动活动,让居民在社区活动中找到快乐和归属感。要大力弘扬“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激发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区的协作和互助,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社区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比如借助互联网搭建起干群交流平台,形成社区公约,规范和约束不良行为,让社区变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新征程上,我们要运用好党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筑牢诉源治理之基,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不断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