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长安大学。

秦创原·未央区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暨“1311”示范工程启动仪式。

西安市未央区大力支持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

举办“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系列活动。

秦创原·西安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加速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驱动平台,持续优化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近年来,西安市未央区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未央区委、区政府集全区之力建设秦创原·西安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激发激活“首善区”建设的科技引擎。
科技资源赋能“窗口”建设
未央辖区高校院所众多、科教资源富集。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医学院等知名高校在校师生近10万人;中国航发、西北有色、西核等在航空航天、新材料、核设备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辖区有院士工作站4个、重点国家级实验室7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9个。
立足科技资源优势,2022年,未央区提出“一院三校一园一带”的秦创原未央“1311”创新示范带发展模式。“一院”即围绕西北有色院,以西安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为抓手,打造集“研发、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秦创原·未央窗口。“三校”即依托长安大学道路桥梁、土木工程等研发平台,陕西科技大学轻工、应用化学等优势学科,西安工业大学光学、氢储能等前沿领域,以及西安医学院等辖区高校的优势产业打造秦创原·高校分中心。“一园”即与中国航发动力共建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推动航发制造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一带”即自南向北贯通辖区“政产学研金”各类资源,形成C形创新产业带,着力塑造优势互补、空间聚集、功能协同的发展新优势。
2023年3月,未央区委、区政府召开秦创原未央“1311”创新示范带建设推进会,印发实施《西安市未央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之后又召开了2023年秦创原未央区创新示范带建设大会,区政府与秦创原总窗口共同签订“共建秦创原创新发展工作机制”协议,与中国移动西安分公司共建算力调度中心;打造中国移动未央5G+X科创赋能展厅,为基地入驻团队以及全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和全天候的基础算力网络支持。
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
顶层设计足够清晰,如何全要素保障、全链条推动,是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能否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重中之重。
未央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围绕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未央区高标准制定《未央区2023年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行动方案》,发布3大重点产业领域、6大专项行动和18项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明晰职责分工,推进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聚焦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建立“政企见面会”制度,未央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目前共举办41场见面会,解决143家企业246个具体问题。集中开展产业走访调研,加强入企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推动科技政策“精准滴灌”。以区级科技项目为纽带强化校地合作,区级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类、长安大学桥梁道路、西安工业大学光机电类等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共计基础科研类58项。
做好“建链延链补链”文章,全力支持西航扩能增产,推进未央·西航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改造升级,入园企业42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6家,该园区以航空发动机零配件机械加工和新产品研发为主导产业方向,园区企业年营业收入3.5亿元,年纳税总额超3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落户于未央区的西北有色新材料双创示范基地双创大楼、国机集团西部研发中心两个项目已交付使用;粤浦集团项目拟用地80亩,总投资8亿元,设计团队调研后已确定园区定位方案、地块强排方案,达成入驻意向企业40余家。
以研优产,以产促研。未央区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内生动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1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50亿元。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日益凸显,科技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0%。
打造“科创森林” 提升“创新浓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也是优化产业链的新抓手。
未央区不断做大“分母项”,培育高企扩群“增量”,让中小企业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
2021年到2023年,未央区共组织19场“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对接活动,参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1项;举办“建设新未央 共话数字港”数字产业推介暨产业合作签约活动等各类“双招双引”活动3次。
先后出台《未央区招商引资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等4项政策,累计为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兑付奖补资金419万元,总计向企业兑现各类省、市、区政策奖补资金1321万元。目前,全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73家。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未央区加大中国航发、西北有色研究院等产业链“链主”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地方级领军人才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D类人才401人、E类人才2796人、地区优秀人才43人、实用储备人才100人。申报认定“西安英才计划”菁英人才创新项目1个,“西安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创业项目1个、创新项目11个。联合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组织年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未央区驻区高校专场活动,科技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3月22日,约17个项目入驻的秦创原·西安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作为辐射西安“双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服务全省秦创原发展的关键窗口,基地致力于打造为“服务未央、辐射全市、面向全省”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通过“政府主导、高校协同、移动赋能、市场运作”模式,吸引高校团队入驻,梯次培育前景好、产值高的企业向创新街区、“五大片区”导入,不断放大科技创新效能,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首善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创新动能。
同时揭牌的还有秦创原·西安未央武德路创新街区、秦创原地市协同科创载体秦创原总窗口“卫星岛”,这是未央创新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自此,未央区把秦创原办在了高校家门口,成为被授予秦创原总窗口“卫星岛”的区县,拥有了中国移动算力调度中心。
下一步,未央区还将以该基地为重要载体,以“1+2+N”的设计架构,着力建设秦创原·西安未央武德路创新街区。即建设“1”个秦创原·西安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2”个高校合作共建未央技术转移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金融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企业咨询平台等“N”个分平台,通过加大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市场全面协同和资源链接力度,最终形成“一轴引领、两翼齐飞、融通发展”的10分钟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推动资源聚集、加速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壮大、带动产业转型、引领区域发展。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央区将进一步推动基地、街区、示范带与秦创原“总窗口”的深度融合,深化与高校、院所、企业的务实合作,在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未央样板”。
(时利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