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陈志南(右)带领学生进行实验。 受访者供图

魏杰治印
学人小传
陈志南,195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任、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药物专家、专业技术少将,长期从事细胞与分子医学基础和转化研究。其团队研制的新靶点自主抗体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等居国际领先地位。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奖12项。
本报记者 郭诗梦
“军队科技工作者应高度关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原始创新,为提升战斗力打下坚实基础。”3月15日,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的实验室里,一位老教授对学生认真地说。
这位老教授,正是去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尽管年过古稀,他依然精神抖擞、步伐矫健,说起话来逻辑清晰、铿锵有力。
从普通医学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即将72岁的陈志南,在医学研究征程上奋斗了整整53载。他孜孜求索,攻克学术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科学家精神。
在基础医学领域寻找乐趣
1970年,陈志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基层卫生兵。在军区组织的选拔考试中,他顺利考取了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奋发努力很久,好不容易有了学医的机会,高兴劲全用在了学习上。”回忆求学时光,陈志南说,他当时门门课都争取考到90分以上。深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功底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让陈志南如愿留校,被分配到训练部病理学教研室。
“别人学医是给病人做手术,我是给死人做解剖。”看病理切片、做尸体解剖……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与陈志南一直以来对医学的认知形成巨大反差。实习期间和带教老师一起在门诊、病房、手术室救死扶伤的火热场景,成为陈志南心中再难以抵达的远方。
“我的梦想是官兵无恙、百姓安康。坚守讲台、实验台同样能实现梦想。”他很快调整好状态,把热情倾注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因为工作勤奋,陈志南得到了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学习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机会,开始了对抗体药物的研究。
甘坐20年冷板凳
20世纪80年代,国内单抗靶向药物领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陈志南带领团队开启了该领域的研究。
当时,实验条件有限,为了找到有效的肿瘤抗体,陈志南和同伴泡在实验室里,用显微镜挨个观察抗体分子。放弃周末休息时间,“5+2”“白+黑”成为他的工作常态。“就是这么一个玻璃片,用显微镜一个一个看。有的时候天都亮了,我们还不知道。直到1987年,我们才从上万株抗体中获得了1株针对肝癌的抗体。”陈志南指着眼前约1平方厘米的玻璃片回忆道。
找到抗体只是制成药物的第一步。生物技术药物转化开发周期长、技术瓶颈解决困难、生产线投入门槛高,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同行转做了其他项目。此外,如何更好地进行纯化实验一度困扰着陈志南及其团队。
为了攻破这一难题,陈志南团队不顾个人安危,在放射室身着铅衣不舍昼夜地工作。面对艰苦的研究条件、高强度的工作以及漫长的研制过程,陈志南甘坐20年冷板凳,冲破重重难关。终于,在2007年,由陈志南团队研发的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利卡汀成功上市。
传统抗癌药会在起效过程中把好、坏细胞同时杀伤,利卡汀却不会。利卡汀进入人体后,只对癌细胞起作用,不会影响正常的组织细胞,副作用更小,且对肝癌术后抗复发有显著的效果。利卡汀的问世打破了国外高价替代药的垄断,是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类药物,使该项研究真正实现了“中国创造”。
弘扬科学家精神
2007年,陈志南因在抗体靶向药物及肿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他依旧坚持苦干实干。他说:“带着学生在实验室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是我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即使现在,我还经常为学生示范给小鼠注射、抗体制备等。”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艰巨的、微小的,必须确保提交的每一个结果、每一份报告,都经得起时间检验。”青年教授吴佼刚入科时,陈志南便对她说。在工作中,陈志南格外注重言传身教,每次学生手法不到位,实验做不好,他都会亲自上手,带着学生做。在吴佼眼里,陈志南强调最多的莫过于科学精神,绝不容忍研究生汇报实验进展时夸大其词。
陈志南始终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倾心搭建学科矩阵梯队。在筹建“转化医学”团队的艰难时期,他先后派边惠洁、蒋建利、李玲等10多位教授,赴德国癌症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了解前沿领域、开拓治学思维。截至目前,陈志南已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93人、硕士研究生136人。
如今,陈志南团队科研实力雄厚,学科发展步入快车道。近年来,他的团队成员先后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万人领军5人次,军队创新人才工程8人次。陈志南还领衔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安)项目和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年底,陈志南团队成功研制出抗新冠肺炎特异受体阻断抗体药物注射用美珀珠单抗。这也意味着我国军队医学科研团队在新冠病毒入侵受体、感染途径等系列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陈志南始终奋斗在一线。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带领团队在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研究方面继续攻关。
“弘扬科学家精神,啃‘硬骨头’、闯‘无人区’,让科学研究从实验台走到病床旁,这是新时代军队科技工作者的必然使命。”面对自己的成就,陈志南淡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