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播绿者

陕西农村报记者 黄敏

2月27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沟保护站。一大早,山脚下还弥散着雾气,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教育培训师、陕西自然教育专家讲师马宇就背着背包上山了。

刚下过雪,山里特别冷。溪水从山涧流过,“叮叮咚咚”,仿佛春天的回音。远处不时传来阵阵野兽的吼叫,让人不由得放轻了脚步。

十多年来,马宇和无数自然教育成员不是在山里,就是在讲述自然、科普生态的路上。有人把这个群体称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使者”,也有人说他们是“播绿者”。伴随着他们的科普宣讲,生态文明的理念如一粒粒种子,不断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里,不断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鸣,不断催生新的绿色篇章。

用理想点亮理想

刚刚过去的寒假,西安高新区第七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尹紫航过得很充实。早上7时起床,7时30分开始读书、写作业、干家务……这张假期作息表至今还贴在他的房间里。

“日程排得这么满,都能做到吗?”

“能。偶尔需要妈妈提醒一下。”尹紫航扶了扶眼镜说,“大好的时光不能浪费在手机上。”

尹紫航是个闲不住的孩子,“破坏力”极强。五年级暑假,父母抱着凑热闹的想法,为他报名参加森林体验活动,没想到却有意外收获。

在山林里,尹紫航第一次听马宇和北沟保护站站长曹梅梅讲述大自然的故事,越听越觉得有趣。尤其是和小朋友们一起观察昆虫、认识年轮、探索自然的奥秘,尹紫航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开始打理家里的花草,关爱身边的小动物,积极参与各种自然教育活动,学习越来越主动……

“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被尊重。作为一个人,我比很多植物和小动物有力量,我可以为它们做很多事情。”尹紫航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改变。对于这一点,为尹紫航授课的马宇深有感触。

“这个孩子表达能力强,学习探索的劲头非常大。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光,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在马宇看来,大自然是本“活教材”,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趣的活动不仅引导青少年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也唤醒了他们保护生态的自觉,让“绿色”的种子扎根、传承,生生不息。曹梅梅说,这是自然教育的意义,也是时代赋予科普工作者的使命。

在这条路上,科普工作者不仅用自然教育“播种”绿色,也用丰富的科普知识和对自然的热爱,去开启未知、激发潜能。

“因为一代代护林人的坚守,我们才有了最美的绿水、青山和蓝天。”这是一名11岁少年在现地体验课后写下的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

这一刻,我们相信,“绿色”的种子已在很多人心里生根。通过不断浸润,这种子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种理想,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用生命影响生命

每周三晚上,家住西安的杜娟都会和30多名志愿者相约线上“生态读书会”,来一场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沿路走不远便会遇到山道边那棵不起眼的草芍药……它在轮回中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这是《秦岭无闲草》一文中描绘的场景。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一幅诗意烟火相得益彰的山乡画卷跃然眼前。

3月13日晚,两个小时的读书会结束后,杜娟揉了揉肩膀,又开始整理笔记。

杜娟有两个“身份”——国家二级心理教育培训师和生态科普讲解团志愿者。在杜娟看来,当两者融合,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已达成。因为,没有比“自然”更鲜活的教材,没有比“亲近自然”更生动的体验。

自从3年前结识了马宇、曹梅梅这个群体,杜娟就成了自然教育队伍中的一员。3年间,马宇、曹梅梅这个团队开展了300多场自然教育实践课,覆盖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近2万人(次)。作为志愿者,杜娟紧跟“队伍”步伐,一次次走进大山,探索、发现、搜集、整理,又一次次走进校园、社区,用自身经历讲述自然之美,传播生态理念……

“自然教育是生活美学,除了宣讲传播,每个人还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再影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已是深夜,杜娟把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合起来。书桌旁,一摞被翻阅过不知多少次的自然教育书籍静静地诉说着“播绿者”的热爱与坚持。

生态科普既要看效果,更要讲方法。如何紧跟时代?如何把握正确方向?如何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下去?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考验着宣讲者的自身素养,也推动着自然教育的发展。

这几年,陕西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建成95个自然教育基地,探索形成“保护区+学校+社区”等自然教育创新模式,并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现地体验和科普宣讲,让生态文明扎根结果。

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讲述自然、科普生态的队伍中。他们讲述大自然的故事,播种着绿色希望,也在讲述和传播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再以更好的姿态去讲述、去传播……

“这是一种播种和回馈的关系。”曹梅梅说,“走进去”,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传播开”,大美河山和一代代“守林人”的精神就会在传承中开出更绚丽的花。

用绿色驱动绿色

最近,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秦丰村村民汪友友整宿整宿睡不踏实。原来,从年前他就琢磨着开农家乐的事。农家乐开在村头还是村尾?装修成啥样?主打啥特色?这些问题天天在他脑子里打转。

“我们村山美水美,这几年生态旅游火得很,村里办民宿、开农家乐的人越来越多,咱也不能落后。”眼瞅着山头要绿了,游客要来了,汪友友急得上火。

在秦岭群山中,秦丰村是个不大的村落。以前,村里没啥产业,乡亲们守着几亩山地度日。那连绵的大山盘绕在村子周围,也横亘在大伙心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那时候,大伙心心念念的是怎么走出去。

这些年,秦丰村靠着培育林特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蝶变。山上的核桃、板栗、中药材,乡亲们种在家门口的木耳、香菇,收获的土鸡蛋、土蜂蜜都成了“香饽饽”,农家乐、民宿开了一家又一家,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多。如今,连绵的大山是大伙眼里的“金山银山”,村民们想着法儿把客人吸引来。

在村里守了大半辈子,汪友友对眼前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过了。日子不好的年代里,他上山砍过柴、伐过木。后来,政策变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宣讲不断,汪友友再也没有砍过一棵树。2017年,在马宇、曹梅梅等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影响下,他成了一名村级生态护林员。

因为使命,因为责任,山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汪友友眼里都是宝。

汪友友说:“当护林员这几年,没走过的路都走了,没爬过的山也爬了,见到了很多好风景和珍贵野生动植物。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守好山林,山沟沟就是‘金窝窝’。”去年,因为母亲患病,汪友友不得已退出了护林员队伍。他略显遗憾地说:“护林是一份了不起的事业,几天不上山,我心里就空落落的。”

汪友友思前想后,打算开农家乐。他说,这样既能照顾家里,也方便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还可以随时进山拍短视频,宣传家乡的风景和特产。

自然,是最好的馈赠;绿色,是最美的底色。这些年来,无数守林人、生态卫士、自然教育成员跋山涉水,守护万千生灵。他们是“护绿者”,更是“播绿者”。有了他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画卷更加丰富多彩。

城乡因浓浓的“绿”而美,产业因浓浓的“绿”而兴,乡亲们也因浓浓的“绿”而富……

山下的草木已开始返青,春暖花开的日子来了,“播绿者”又出发了。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