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沣西新城:全周期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段承甫

新增入库科技型企业1070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17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67.34亿元……去年以来,沣西新城围绕“双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政策、配套设施、知识产权、全要素服务,推动实验室里的科研种子生根发芽,走向市场。

“沣西新城为我们提供了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面保障,让科研工作者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3月11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刘明说。

创新成果的转化离不开资金的注入。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初期,刘明的高端软磁材料项目需要资金支持。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沣西新城中心技术经理人刘威的协助下,刘明的项目顺利获得了沣西基金的投资。

“有了资金支持,我们在沣西新城注册成立了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高端软磁材料和高端电感器件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刘明说,公司研发的高品质铁氧体磁粉、磁芯和网络变压器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5G通信等领域。

这是沣西新城以金融“活水”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融合的一个缩影。

“2023年,我们引进金融和投资机构4家,为科技型企业融资2亿元,新设立陕西秦创原财金两链融合投资基金、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量达46亿元,并投资赛瑞博医疗等高回报科技项目7项。”沣西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默说。

目前,沣西新城形成了多元基金矩阵,成功投资孵化了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科创企业。

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除了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人才支撑。

近年来,沣西新城重点打造“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及“新双创”三支队伍,以人才赋能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不断激发沣西新城这片科创沃土的人才活力。

在沣西新城,技术经理人通过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技术优势明显、具备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早期项目进行孵化培育,搭建起技术、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

技术经理人蔡克通过积极走访,挖掘项目资源,匹配沣西引导基金,成功推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吴朝新带领的团队研发的薄膜封装胶水项目就地转化,预计未来3年可实现产值超亿元。

为人才找项目、以项目招人才。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与沣西新城创新探索“三池一机制”的校地合作模式,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以人才池、项目池、资金池的聚集效应,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孵化、产业化,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目前,人才池储备各类人才71名,项目池储备有人才需求企业30家,储备项目36个。西安交通大学已与中国移动、海尔集团、创世纪公司等5家领军企业启动“校招共用”人才计划,海内外人才应聘数量达到750人。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