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在北纬33°创造奇迹
——追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三秦楷模”张淑珍

张淑珍生前照片。商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王佳伟

1月1日18时20分,86岁的张淑珍走了,安眠在她耕耘一生的商洛市商南县。新年第一天,世间少了一位创造奇迹的“茶奶奶”,茶山上多了一座丰碑。

送别张淑珍,是在1月5日上午。商南县殡仪馆二号厅内,陕西省和商洛市以及商南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赶来,向遗体三鞠躬。400多名群众从各地自发前来,送别“茶奶奶”。

在秦岭大山中,张淑珍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她的离去何以让各方人士哀恸与祭奠?

张淑珍的人生是在商南结束的,她的传奇也要从这里说起。

选择——

如何改变群众生活?

位于北纬33°以北的商南县以前并不产茶,耕地也少。这里的群众生活困难到什么程度呢?张淑珍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回忆:“乡亲一盘腌菜要吃几天,浆粑糊汤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饭。”

这也是张淑珍来到商南后,最初目睹的场景。

1961年7月,来自河南省太康县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同年,她和恋人焦永才从秦岭北麓乘坐一辆拖拉机,经蓝关、穿秦岭,在山路上整整颠簸了一天半来到商洛。

其实,二人当时已被省上相关部门选中,可以留在西安,但他们主动申请到商洛工作。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它。”这样的信念,让他们选择了商南县。

怎样才能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张淑珍成为县林业站的干部后,便下乡搞林业普查,想各种致富办法。

张淑珍想,这里土地少,如果能引进一种经济苗木就好了。为此,她梳理了商南经济树种的线索,并尝试种桉树、油茶、果树,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她听说安康茶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便有了种茶的念头。

但是,她所掌握的知识是,茶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且对降水量有要求。商南在北纬33°以北,从气候和地理位置来看,都不适合种茶。

张淑珍不愿意放弃这一点希望,她想在这里创造奇迹。

尝试——

北纬33°会种出茶吗?

如今,每年春夏时节,走在商南茶山上,绿色的茶海让游客流连忘返。

而第一批茶树的栽种,可谓历尽艰辛。

当时,县林业站分了一块地让张淑珍进行引种试验。然而,第一次从安康移栽的200株茶苗无一株成活。从1962年到1964年,她反复栽种,茶苗都枯死了。

枯死的不仅是茶苗,还是种茶的希望。

“都是照书移栽,咋就活不了呢?”张淑珍感到困惑。

1967年,张淑珍下乡普查时意外发现了几株野茶树,她种茶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移栽不行,不妨直接播种试试。”焦永才建议。

于是,张淑珍决定放弃移栽,试着直接播种茶籽。她托人买了5公斤茶籽,播在苗圃。她白天去地里转,怕鸟啄走茶籽;晚上又去盖稻草,怕茶籽被冻着……几十天后,幼苗萌发了。

“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我的眼泪瞬间就出来了。”生前回忆起这一幕时,张淑珍激动不已。

1970年春,一丛丛茶树可以采茶了。张淑珍首次采到1.9公斤茶叶,并成功培育出1.5亩茶树。

“明前茶”采回来后,张淑珍借用农民的土灶、炭火和铁锅开始炒茶。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对照教科书,她成功制成了茶。

那是张淑珍第一次制茶。她曾回忆道,喝起来味道苦涩,但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

前行——

小小茶叶如何规模化发展?

商南出茶叶了!这已经是奇迹。然而要真正改善群众生活,光种出茶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这条路走得比种茶更加艰辛。

采完第一批茶后好景不长,茶苗出现了大面积枯萎、死亡,存活下来的不足三分之一。在一片质疑声中,张淑珍将枯死茶苗和成活茶苗根部的土进行分装,翻越秦岭来到西安,请大学老师化验。

经过反复实践,新生茶树早熟早衰的现象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商南茶从此向产业化迈进。1976年,张淑珍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

1979年7月,张淑珍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她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为人民服务”5个字,发誓将一生奉献给商南茶。

1985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张淑珍担任经理。曾经茶叶站的20多名职工也自愿丢掉铁饭碗,和农民一起种茶、制茶、寻找销路。

就在茶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张淑珍却倒下了。

1989年10月,张淑珍被查出患癌症。1994年,丈夫焦永才也被查出患癌症。临终前,他告诉张淑珍:“我走后,就把我埋在你种的茶园旁吧。你这一辈子把种茶这一件事做好就行。”

在张淑珍的推动下,商南陆续研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多个茶类。

2016年,张淑珍从茶叶联营公司退休,但她仍坚持对商南茶进行研究,直到生命终点。

传承——

“绿”叶子有多少含“金”量?

去年11月,商南县获得“202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域”称号。

商南的茶叶不仅含“绿”量充足,含“金”量更足,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金叶子”。

截至2023年底,商南县共建茶园26万亩,年产茶叶8500吨,产值达15亿元,茶产业遍布全县10个镇(街道)120个行政村(社区)。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农业的首位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当年,从张淑珍手中接下茶叶联营公司接力棒的人是刘保柱。

在1月5日的遗体送别仪式结束后,刘保柱久久不愿离去。他哽咽着说:“前不久去看望张淑珍时,老人还挂念着茶树长势和新茶叶基地的建设情况。我一定要继承老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精神,走好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送别队伍中,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的赵力本说:“我将发展好、传承好茶产业,让下一代踏着我们的足迹继续走下去。”赵力本祖孙三代都靠种茶致富,他的爷爷是商南第一代茶农。

至此,六十多载传奇落幕。从“茶姑娘”到“茶奶奶”,斯人归去,芳华永驻,茶产业让群众致富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