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席晨
理论宣讲有滋有味、志愿服务紧贴民心、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明新风日益强劲……行走在宝鸡市凤县,处处可以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生活,让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精神文明所凝聚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拓阵地、强队伍、亮品牌,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扎根三秦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
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如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实里做,从“见效”走向“长效”?
只有建好文明实践阵地,才能让文明实践活动生根发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担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好用好“中心、所、站、基地”四级服务阵地,构建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才能实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地应盘活资源存量,整合资金、场地、人员、平台等保障要素,将群众“所需”和志愿服务队伍“所能”精准对接,通过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推广、扶老助残、文明创建等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形式“走心”更“走新”,才能让新思想、新风尚直抵人心。“乡村大喇叭”“百姓说事会”“道德积分银行”“红白理事会”……时下,各地精心打造的一批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出圈”又出彩,深受群众欢迎。这启示我们,文明实践活动只有既贴合百姓需求,又有生气、接地气,才能持续热下去。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打造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让群众爱参与、真受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走进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