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西安市未央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了解群众、企业的疑惑和难题,拓宽群众、企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渠道。他们策划搭建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平台,把群众、企业、高校院所聚集起来,把脉问诊,出谋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权威咨询和专业意见,并当好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引导者”,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智囊团队,探索解决“民之所想、民之所急”问题,助推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申东昕
“政府不让燃放烟花,之前一直不理解。如今专家这么一宣传,我才真的理解了。”2月19日,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居民芳姐告诉记者,“今年,我不仅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还劝阻周围的邻居,号召大家一起低碳健康生活!”她的转变是因为参加了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活动。
“为什么过年不能放烟花?”“餐饮企业的环保设备要怎么换,谁来负责?”“大气污染治理,我们能做些什么?”1月30日,在位于开元壹号社区的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活动上,群众踊跃发言,向在场专家提问。
活动现场,相关领域专家、未央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民警以及社区志愿者和群众围坐在一起,探讨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具体做法,宣传相关环保政策法规,号召大家一起减少空气污染,保卫蓝天。
为了更广泛、更高效倾听群众声音,探索解决“民之所想、民之所急”问题,未央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未央区生态委”)牵头,策划搭建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平台,把群众、企业、高校院所聚集起来,把脉问诊,出谋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权威咨询和专业意见,并当好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引导者”,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智囊团队。
“去年,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我们取得了许多成绩,也明显感觉到了瓶颈和困难。”未央区生态委办公室副主任郭海燕告诉记者,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未央区生态办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了解群众、企业的疑惑和难题,拓宽群众、企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渠道。
“改堵为疏,让大家从被动遵从到主动参与是最好的方法。”郭海燕介绍,自2023年10月创建以来,未央区生态环境议事团从居民自身需求出发,共商共议居民提出的民生事务。截至目前,议事团已开展议事活动4期,在社区建立生态环境议事点,打通基层生态环境保护民主议事通道,指导各方落实落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在第二期“小板凳坐一坐,环境治理议一议”活动中,群众、企业代表对全区各类场站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现场生态专家、行业部门代表与社区群众、企业代表探讨交流,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最终取得了群众、企业代表对场站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全区各类场站积极主动参与整治工作,八大类893家场站全部完成整治提升,并实现了三级监管全覆盖。
“阿姨,熏腊肉既污染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老板,店里没有卖烟花爆竹吧?”“小朋友,不能燃放烟花爆竹哦。”现在,在未央区各个社区里,经常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从已成功举办的4期活动来看,参与群众热情高,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郭海燕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拓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形式,让生态环境议事团走进更多社区、企业、校园,与各方携手合作,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助推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未央区主动拓宽让社会各界有效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渠道。在这里,环保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