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0日
古周原上传国风​
——品吴克敬《扶风传》里的风雅颂

袁国燕

如果说,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一条泱泱大河,那么古周原就是它上游的河道,沉积文明,也被文明冲刷。忽一日,一部《扶风传》横空出世,携千年之风,敲响青铜编钟的乐槌,金石之声袅袅不绝,惊醒时光,安顿灵魂。

这些年,不乏写得好的地方传,但写得有趣的却鲜有。在我读过的书里,《扶风传》可称有趣的地方传之一,一上手就放不下。本书视角宏阔又微观,写法传统又时尚,情感热烈又含蓄。作者以《诗经》作引子构思篇章,风先生作历史化身进行中国式讲述,书写古周原的时代简史、作家的心灵简史。每篇既是全书的一部分,又独立成章,像一个个橘瓣紧紧相拥。艺术的、地域的、情感的津津醇香,盈盈书页。

扶风而传

鲁迅的《朝花夕拾》以童年、中年双重视角回望故乡,叙述者始终是“我”。《扶风传》受鲁迅双重视角启发,作者在“我”之外,直接臆想一个脱胎于诗经的风先生,借他千年之力,至作者所不能达。书中,风先生与作者灵犀相通,时而是导师,时而是知音,时而又是写传的另一只手。

风先生风行天地,风行时空,寿而不终,是叙述学框架下的全能者。他睿智深刻,与作者构成双视角,两双眼睛看周原,一古一今二重叙述相得益彰。

因了风先生的塑造,《扶风传》生出翅膀,摆脱在场者叙述所限,成了上天入地的作品,否则,便只能是老老实实的传记。因了风先生,作者冲出惯常传记的窠臼,率性恣意,穿古越今,在古周原天马行空,落笔像风一样自由,毫无负载史料之重,极其舒坦放松。

印象中,大凡地方传之作,难免庄重严肃,写者正襟危坐,读者却打盹犯困。而本书把传记体庄重的某年某村、某人某事,统统揣在风先生的衣袍下,像种子一样随风飘洒,次第开花,让人读得心旷神怡,获得一种“爽感”。

这种“爽感”在看到《扶风传》第一眼,就升腾心间。书籍装帧设计雍容大气,封面既有古风的典雅,又具国潮的时尚。我不由得浮想联翩:一面巨大的羽翼横亘天地,一位高髻长袍、手握卷轴的豪士迎风孑立,沿着飞羽之径,昂首前行。他孤独而笃定,似乎在赴一场天地之约。

他是古老的周人,还是穿越时空的风先生?抑或是舞台剧上的主角?

无须作答。循着他,扶摇直上看扶风。

扶风是西周文化发祥地,汉武帝时期立县,以“扶助京师,以行风化”得名。《扶风传》里的风先生,从扶助京师之时一路走来,带着古周原的胎记,吟着诗经的雅乐,把自己走成了国风,走成了作家吴克敬胸口的一粒朱砂。他们时而分离,时而合一,继续新的旅程。

风本来是自然现象,空灵无形,人却赋予它意义。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画圣吴道子的功力被称为“吴带当风”。虽然此风彼风、此吴彼吴,没有任何瓜葛,但是用风来助力艺术,用风来形容艺术造诣所达到的舒放、自由、律动、美感,古今并无二致。

风在《扶风传》的字里行间呼呼刮着,潇洒自由却也用心良苦。读者沿着文字,便懂了风,知道风的方向,懂得了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庄子有大鹏鸟,作者有风先生,庄子逍遥而游,作者扶风而传,古今之幸,同出一辙也。

雅乐溯源

古周原是生长《诗经》的地方。《诗经》的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和民间歌谣,舞之蹈之。《扶风传》的雅,是以诗经赋形、还魂,打开扶风的千古风雅,书之传之。本书中每个篇章的题眼,都引入诗经名句,如一双眸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和它对望,心头便浮起一片蒹葭。

此书三十四篇传,都以诗经入题,又将它散枝开叶,融于扶风的人、事、物中,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本书开篇以《诗经》中的《泉水》作引:“我思肥泉,兹之永叹……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作者的思绪随之汩汩而出,旁征博引,沿着古周原历史长河潺潺而诉。

生于扶风、葬于扶风的大英雄马援,以“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的气概光耀史册,历代颂诗无数。作者在写自己这位英雄乡党时,在诗经里寻到源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忠贞不渝、勇毅卓绝的马援,在这首响彻千年的战歌中、在作者重访马援祠的讲述中,又重新活了一回。扶风豪士的锵锵魂魄,在词颂歌吟和笔传中,顶天立地。

这片繁衍黍与稷的周原大地,古有扶风豪士意相倾,今有歌风颂雅寻本源,这豪与雅,古与今,不都是扶风之幸吗?

颂辞立心

“有些不能忘的人,不能忘的事,正好活在你的书写里。”风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作者作《扶风传》的意义和初心。

20世纪80年代,木匠吴克敬以文学之才从扶风出发,带着周原哺育的胃肠和热血,带着周礼之仪,融入汉唐古都。后来,他带着30余年的游子之敬,携周秦汉唐之精气,重回周原,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反哺这片古邑之地。

吴克敬重走公亶父率西水浒、召公奭甘棠遗爱、姜子牙高台封神的历史典故现场,遍览野河山的香头攒动、七星河的盏盏河灯、贤山寺的夕阳晚照。作者以超强笔力幻化场景,将读者带入周原风情,引入时光深处,沉浸式感受历史的余温,沐浴心灵之光。

毛公鼎、厉王簋等青铜重器怎样神韵重现,班家三兄妹如何彪炳史册、窦家五皇后怎样名留后河,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一波三折,让人不忍释卷。传薪草、杏花林的诗情,臊子面、鹿糕馍的温香,在心里发酵,在纸上氤氲,正如作者的自白,“仿佛沉淀在血液中的酒曲,越是贮存得久长,越是要发酵,越是发酵便越有劲头”。

周原大地上的爱情、亲情、英雄情,风俗、风物、风先生,充溢着作家的心灵。吴克敬将西安的书房取名“扶风堂”,堂中高悬亲笔所书“扶风赋”,如今又将新书取名《扶风传》,一个作家的根和魂,爱和颂,一旦有了来处,便经天纬地。

吴克敬从根出发,直指自己的地理坐标、精神脐带和生命归处。扶风,养育了作家吴克敬,现在,他正用手中之笔反哺家乡。《扶风传》里有扶风,更有国风。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