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0日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曹瑜 李卓苑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走向纵深,积累了鲜活而丰富的经验。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巩固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历史的进程表明,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能够高度认同自身文化的理念、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自觉主动地从延续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做好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赓续中华文脉,巩固文化主体性,一方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立足中华民族的绵长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牢固树立独立自主、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创新创造主体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文物遗址、红色旧址、博物馆、展览馆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借助各方力量,融合各种情景,打造出全方位、一体化、时代化的文化项目,让大众在追忆往昔、追寻文脉中感受文化魅力,同时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出更加瑰丽多彩、引领时代的文化形态,使中华文脉在传承和创新中延绵、长青。

推进“两个结合”,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大命题。“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新征程上,推进“两个结合”,赓续中华文脉,一是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是要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入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两个结合”,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科技赋能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能够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载体融入当代生活。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既要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做到整体性保护与活态性传承,更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物的艺术化表达,让陕西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演绎出新的时代华章。要充分发挥陕西科教优势,通过打造科技文化双向赋能的产业链,形成独特的创意设计—先进制造—文化产品产业链、数字传媒—媒体融合—潮流视频产业链、文艺创作—文化创意—智慧文旅产业链,让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拥有的优势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现代科技发展的快车道,以更加鲜活、震撼、睿智的科技形态走进千家万户。

深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打造古今交融、中西会通的文化成果。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土壤,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优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要积极开展文明的对话与合作,搭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员国在文化研究共鉴各方面的务实合作,以展览文化遗产、文物瑰宝等活动,推动文化交流机构的构建,促进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健全,不断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加大交流对话的力度,深化彼此对不同文明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消除现实文化壁垒,促进人类精神交往,推动各种文明和合共生。二是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努力寻找向外传播的合理支点,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取具有时代价值的元素,为文艺创作与传播提供素材;充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创新解释性话语和传播思路,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