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8日
大棚“种活了”大村王村

本报记者 张乐佳 通讯员 第五雪

临近春节,在咸阳市三原县渠岸镇大村王村的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各类蔬菜。与别村不同的是,大村王村的大棚里,“70后”“80后”已成为种菜管棚的主力军。

“村里有203户菜农,500多亩设施蔬菜,亩产值超2万元。”1月29日,大村王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孝告诉记者,相较以前,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返乡发展蔬菜大棚产业。

“在村里就能发展,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大村王村第一个使用钢架大棚种植蔬菜的村民刘强说。几年前,他返乡种植蔬菜,从一座钢架大棚起步,如今,已拥有4座钢架大棚。刘强不仅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成立了三原幸福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别小看我这4座棚。一座棚一年收入6万元不成问题,算下来一亩地能收入10万元。”刘强说。

42岁的村民胡坤过去在县城做生意。6年前,他看到了大棚蔬菜的好光景,便返乡跟父亲一起种植大棚蔬菜。如今,父子俩还承包了40亩地种植露天蔬菜,年收入超20万元。

36岁的李龙也是村里的“棚二代”。“去年,我贷款20万元种了8亩大棚蔬菜,种的黄瓜卖了30万元,芹菜卖了5万元。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李龙说。

同样是种植大棚蔬菜,大村王村缘何有更多“棚二代”?

刘元孝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来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更加便利,大村王村距离西安仅30分钟车程,卖菜不再愁销路;二是配套服务好,村里水电接到了田间地头,大棚里安装了电动卷帘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三是收入有保障,村民户均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蔬菜大棚成了“聚宝棚”。

“年轻人脑子灵光、敢闯敢干,他们回来了,村子更有活力了。”刘元孝感慨。

扩大规模、直播卖菜、创新技术……“棚二代”们“种活了”大棚,大棚又“种活了”大村王村。如今,大村王村的蔬菜不出地头就有收购商排队等待采摘装车;银行、快递、客商纷纷进村谈业务,“盒马鲜生”新零售营销平台等合作方也主动找上门来,还有很多企业来村咨商建厂。

“大棚等农业设施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让农民收入更有保障。‘棚二代’回乡创业,抓住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动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宁锴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