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7日
鎏金铁芯铜龙
盛世龙腾越千年

西安城墙灯会上的“鎏金铁芯铜龙”花灯(二月二日摄)。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铁芯铜龙。 本报记者 王熙摄

1月29日,杨文宗在修复壁画。 本报记者 王熙摄

扫描二维码了解鎏金铁芯铜龙

鎏金铁芯铜龙

姓名:鎏金铁芯铜龙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1000多岁

出生时间:唐代

出土地:西安市南郊草场坡

户籍登记时间:1975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报记者  赵茁轶文/图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李白的《元丹丘歌》将人们的思绪带回盛唐,让人们认识了神采奕奕的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1月31日,“腾飞天宇的中国龙——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鎏金铁芯铜龙”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的主角昂首扬尾,姿态独特。它便是来自大唐的鎏金铁芯铜龙。

1  双龙偶现   轻盈与力量之美

1975年,工人在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工地取土时,发现了一条黄澄澄且较为完整的金属龙。没过多久,工人在挖到金属龙的地方又连续挖出了多截残块。这些金属残块看起来似乎是另一件金属龙的龙头、躯干和龙尾等部位。

专家依托金属龙的形制特点和造型风格,再结合此前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与龙有关的文物,判定这两条金属龙为唐代珍宝。后来,经过进一步鉴定,这两条金属龙并非纯金打造,而是有着铁铸的内芯。工匠在铁外面包铜,铜上再进行鎏金。根据工艺特点,专家将其命名为“鎏金铁芯铜龙”。鎏金铁芯铜龙的名字直接表明了它的整体构造。

研究人员将两条铜龙进行了编号:完整的鎏金铁芯铜龙为1号,残缺的为2号。1号铜龙高36.9厘米,最宽处10.5厘米,重2780克,基本完整。它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前爪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尖利的牙齿与弯曲的龙舌,两眼圆睁,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龙头和龙爪的刻画细致入微、极富动感,体现出气势美。

鎏金铁芯铜龙是唐代龙形象的代表之作。工匠表现了龙曲身飞舞、从天而降的姿态,将龙做得活灵活现。从形态看,鎏金铁芯铜龙的造型受佛教飞天造型的影响,龙身塑造流畅简洁、详略得当,充分表现出了龙凌厉遒劲、神采飞扬的风格特征。将鎏金铁芯铜龙与考古发现的唐代有关龙的文物进行对比,考古人员认为,鎏金铁芯铜龙属盛唐时期之物。

虽然在唐代文物中龙的造型和纹样较为常见,但这一对构思精巧的飞龙,在唐代金属铸造工艺品中极为少见。鎏金铁芯铜龙为铁芯铜壁铸造,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工艺相当复杂。这让鎏金铁芯铜龙更显珍贵。

2 最小干预   铜龙完美修复

鎏金铁芯铜龙的其中一件相对较为完整,但另一件残损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被深锁于库房之中。这样“养在深闺”的保护方式,使很多研究者和观众并不知道其实有两条铜龙,影响了专家学者对鎏金铁芯铜龙的研究和认识,也使这一珍品无法体现其应有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组织相关人员对破损严重的2号铜龙进行复原修复,希望这一文物能以完整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已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的杨文宗,接手了残损严重到只剩6块残片的2号铜龙。

“对于这件残缺十分严重的铜龙,如何修复,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方法,对我们来说都是难题。按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最好能不改变文物现状。但这条铜龙如不修复完整就难以站立,无法体现原貌。我们最初考虑用有机玻璃作支撑架将各个残缺部件支撑起来,再按其原有位置摆放,但这又难以体现飞龙在天的矫健体态。”杨文宗指着当年修复的照片告诉记者,“经过我们与考古、美术等相关人员的共同讨论,由于1、2号龙在造型上的一致性,我们决定以1号龙为参考标准,对2号龙进行复原修复。”

面对铜龙这位不会说话的“病人”,杨文宗团队通过电镜扫描和X光检测的全方位检查,发现铜龙病变原因大致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铜和铁的收缩率不同造成铜龙开裂,加之铜龙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土壤中腐蚀因素的影响,破损严重。如此严重的破损,与人为因素也有关系。铜龙在铸造和使用时都可能产生工艺缺陷和磨蚀。

杨文宗团队很快便制定了修复方案。团队先参照1号铜龙的造型制作了一个木托架,将2号铜龙的残件固定在可调节的木托架上,用陶泥对残缺的部位进行复原塑型,之后在此基础上翻制石膏模具和蜡型。

残损部件小而复杂,杨文宗团队使用了精密加工技术来铸造青铜残缺复原件。为了更准确地表现龙的矫健身姿,团队对同一部位的复原件按龙的走向角度做了N个部件,再选择合适的部件进行组合,最后确定鎏金铁芯铜龙残缺部分的造型。确定好造型后,团队对翻制好的铸件逐一进行手工打磨修型,以便使复原件断面和原件断面之间能完全吻合。在拼接时,杨文宗团队提出可采用铜销钉连接组合。这样,既为以后发现鎏金铜龙残件的再修复留下空间,又遵循了文物修复的可逆性原则。

在贴金过程中,修复人员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复原件与原残件之间色泽差异较大。为了不影响观赏效果,团队最终决定采用传统贴金工艺,以达到外观在视觉上的统一,并适当进行做旧。修复后的鎏金铜龙外观整体协调,能够达到最佳陈列展出效果,也让文物远看浑然一体,近看新旧有别。

杨文宗介绍,铜龙造型复杂,对制作工艺的技术要求很高。铜龙两前爪着地,呈腾飞状,重心处于两前腿上,这是修复中的难点。在大量模拟和反复试验中,团队不断调整龙尾的角度,靠着不懈的尝试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残缺塑型、翻制模具、制作蜡型、浇铸铜件、修型、拼接、贴金……杨文宗团队为铜龙建立了修复档案。这件文物也有了自己的“诊断说明”,并重新焕发了活力。

“整个修复将传统修复工艺和现代修复理念、方法相结合。在修复鎏金铁芯铜龙中我们尽可能保持原件的基本面貌,除清除有害锈外尽可能不对原件进行任何改动,这也是遵循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最小干预原则。”杨文宗说。

3 众说纷纭   铜龙用途成谜

龙的形象在唐代是帝王的象征。民间,龙的形象大多具有镇邪、祈福的意义。这对鎏金铁芯铜龙设计精美、构思巧妙,很有可能是皇室贵族的所有物。那么它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呢?

杨文宗介绍,关于鎏金铁芯铜龙的用途有镇宅、装饰构件以及祭品等说法。

“关于镇宅的说法,我们可以从文献中找到答案。今草场坡一带在唐代是长安城永乐坊的所在地,而永乐坊则是唐长安皇城以南第四坊。”杨文宗说,“根据《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的记载,永乐坊位于京畿中心,达官贵人府邸相望,唐玄宗时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而《唐两京城坊考》引《常侍言旨》中有这样的记载: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讲,其地被取土,恐有祸事。铜龙出土时有一对,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由此推测,鎏金铁芯铜龙可能是张说府的遗物。”

另一种推测认为铜龙是装饰构件。唐代文献中有铸造金属瑞兽作为宫殿中的建筑构件或车饰构件的记载,如武则天在洛阳的天宫屋顶铸造的朱雀,下有盘龙支撑。《旧唐书》中记载,皇帝銮舆有“旂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緌”。1号铜龙腹底有残留物突出,为方柱状。由此推测龙腹下可能有柱锥状物插入车的构件或其他装饰构件中,或许铜龙为车饰。

也有说法认为铜龙是祭品。因为唐代道教有醮祭投龙的宗教仪式,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科仪之一。

以上3种说法中,铜龙是车饰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排除其他两种说法。铜龙并非科学考古发掘出土,是目前仅见的一对铜龙,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因此其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考古发现来确定。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