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有一条河叫作流芳河。流芳村便由此得名。
1月23日,流芳村鞭炮声声,喜气洋洋——村民刘忠良搬新家了!
“感谢党的关怀,让我们这么快就住上了新房。”面对贺喜的人群,已过而立之年的刘忠良脸上写满了幸福。
“不像以前的土坯房,在砖木结构的房子里,烤火更暖和一些。但是,一定要做好排烟通风。”村党支部书记何启奎叮嘱。
刘忠良点头答道:“好的!我这几天每天给爸妈教几遍,让他们记住。这样,我出去打工才能放心。”
刘忠良长期在外务工,凭借汽修技术挣得一份收入。2023年汛期的一个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洪,他们家居住几十年的土坯房毁于一旦。
“当时,雨下得很猛。我们一看形势不对,就挨家挨户通知提前撤离。”何启奎回忆,“后来才知道,我们大河镇是汉滨区雨量最大的地方,累计降雨量超过200毫米。”
镇村干部一齐上,背上腿脚不好的老人,带上生活必需品,迅速将他们转移到各自亲戚家。“我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多亏了干部们。”刘忠良翻开手机相册,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老房子这半边全塌了。如果当时人还睡在里面,后果不堪设想。”
事发后,刘忠良从外地赶回流芳村。一回来,镇村干部就与他商议重建家园的事。
大家确定的方案是拆除剩余的残垣断壁,在原来的位置重建新房。但是,仅靠刘忠良家的积蓄显然不够。当地迅速启动帮扶机制,很快,刘忠良的银行卡上到账农房保险赔付的几万元。村上还将他家纳入低收入家庭,为他争取到3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这些钱来得真及时,房屋重建几乎一天都没耽误。”刘忠良说。
对于这个在原址重建的新房,刘忠良和家人都很上心。镇村干部也时常前来指导,检查施工质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红砖红瓦的新房拔地而起。新房一体规划了一个堂屋和多个房间。为解决父母的烤火取暖问题,刘忠良多方打听、学习,特意做了设计。
看着父母坐在新房门前悠闲地晒太阳,刘忠良体会到一种很具体的幸福:“新房面积110平方米左右,厨房、卫生间都有,比以前好太多了。”
最近,大河镇、流芳村又为刘忠良家落实了1500元临时救助款。
1月23日,刘忠良一边给客人倒茶,一边憧憬着美好未来:“新房盖好了,搬过来之后还是要继续出去挣钱。新房新气象,我们要更加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近年来,汉滨区认真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查制度”和防灾减灾会商研判、监测预警、临灾“叫应”工作机制,成功预报发生在大河、瀛湖、大竹园等镇的8起地质灾害。因行动及时,群众转移撤离迅速,无人员伤亡。
目前,汉滨区受灾房屋修复重建等工作基本完成,受灾群众全面搬迁入住。汉滨区多部门联动,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防返贫动态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就业及救助等帮扶。同时,汉滨区精准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灾后重建提供全流程保障,切实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身边。此外,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精准救助”原则,汉滨区及时将中央下达的2037万元冬春救助资金发放到位,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幸福过年。
阳光下,流芳河水静静流淌。
搬进新房的刘忠良安顿好父母后,人生的目标愈发清晰——练好技术、学好本领,以后回家乡自己开个汽车维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