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申东昕
1月30日上午,穿好生态护林员制服,检查喇叭、灭火器,背上工具包……护林员王小亮像往常一样出门巡林。
记者随他一起踏上巡林路。林地里的小路没有硬化,走了10分钟,记者鞋上就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走起来十分吃力。
“林子里都是这种路。走这样的路有技巧:不能穿运动鞋,要穿雨鞋;要踩在雪上,不能踩泥巴;走几百米就要赶紧跺跺脚。”王小亮说,夏冬两季,护林员经常走这样的路,大家都练就了如履平地的本事。
54岁的王小亮是旬邑县太村镇南宫村人。两年前,因为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他被村干部推荐为本村的生态护林员。
生态护林员是指在建档立卡困难群众中,由地方财政安排补助资金购买劳务,受聘参与森林、湿地、沙化土地等管护服务的人员。生态护林员大多是本地村民,跟一般的护林员相比,更熟悉山情、村情。他们在闲暇时巡护山林,除了增加一份收入之外,还能帮助打通林业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旬邑县林业工作站站长任科介绍,旬邑县自从开展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以来,每年一选,已累计选聘3290名生态护林员,极大充实了基层护林队伍。
自从当上生态护林员,离家1公里的600多亩林地,成为王小亮工作的地方。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重要节假日,都是他最忙的时候。除了基本的巡林工作,他还要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和林业政策法规,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冬季天气干燥,防火压力大。这段时间,除了雨雪天每天巡查一次外,其余时间我一天至少要往林子里跑两趟。”王小亮说,“放假后有很多村民带着孩子到附近林子玩。我巡林遇到时会反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严禁带火种进林。”
在林区,遇到树上缠着的枯草,王小亮赶紧用剪刀剪掉。“这是为防止枯草引燃树木。有的树分泌油脂,燃点低,一旦有火源,枯草容易把火引到树干上,到时候很难控制火情。”王小亮说。
科技和设备的更新为王小亮的巡林工作增添了很多便利。
去年标准化林业站建设开展以来,王小亮巡林的基本装备从一把铁锨、一个喇叭到增加了干粉灭火器、工具包等。当地还配备无人机和巡逻车以备不时之需。王小亮点开手机上的“生态护林员”APP,他的名字、责任林区、巡林历史记录列得清清楚楚。他每天去巡林前点击APP上的“开始巡林”,当日的巡林路径就会实时更新。遇到违规用火、疑似病虫害、违规伐木等现象可以一键上报,工作方便多了。
“春节我也会照常巡山。”王小亮说,担任生态护林员以来,他负责巡查守护的600亩林地没发生过一起火灾,也没有出现乱砍滥伐、林区用火现象。“经过多年的宣传,现在林区里抽烟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和我一样,越来越爱这片林地了!”王小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