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高质量项目推进年 营商环境突破年 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1日
项目“跑”起来 拼出“超预期”
——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见闻

嗡嗡作业的起吊设备、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奋战一线的建设者……春节临近,三秦大地热火朝天、捷报频传,一批重点项目“拔节生长”。日前,本报记者奔赴项目建设一线,从建设速度、科技水平、服务力度等方面,感受陕西的经济脉动。

1月30日,在位于西安市航空基地的泽达航空零组件精益制造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6000平方米的厂房内,一台台设备整齐排列,各种飞机零件从这里“走下”生产线。

“我们建设一栋、投产一栋,目前已有5栋厂房投产,3栋厂房正在建设中。”项目负责人、西安泽达航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鹏介绍,该项目是公司的扩产能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产值6亿元,预计带动就业700人。

“项目去年3月开工,主要建设精益制造、高速智能制造2个中心,预计今年底全部投入使用。”郭鹏说,项目承接C919、ARJ21等机型4300余项零组件制造任务,公司生产规模及产值将增长近3倍。

“项目建设过程中,航空基地管委会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了解到我们有扩大生产空间的需求后,经过多方联系,为我们协调到区内厂房资源,推动项目尽快落地投产。”郭鹏感慨地说。

凭借产业配套完善、科创实力突出、人才支撑强劲等优势,西安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项目落户。2023年,西安66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00亿元以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有归属感,坚定了扎根西安的信心。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连日来,渭南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1月26日,在渭南高新区的渭南瑞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原料药项目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操作机器进行生产。

“项目一期建成年产36.4吨原料药生产线,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及仓库、综合质检大楼等设施,二期正在规划设计。”渭南瑞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质量负责人叶树青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特色原料药产业链升级。

与该项目同属精细化工产业链的还有蒲城特莱晶C3099生产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可生产高纯石英砂和石英制品,能应用于电子信息、光纤、光伏等行业。目前主体已建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项目“跑”起来,拼出“超预期”,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干”。

2024年,渭南市计划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418个、总投资193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43个、总投资665亿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渭南工业发展的新风尚。

冬日的陕北,寒风凛冽,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依然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1月30日,在延安市吴起县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吴起县天然气调峰储备站项目办公楼已经封顶,中控室土建工作已全部完成。

“项目去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土建工作已经完成约80%,争取6月底前建成投产。”吴起县天然气调峰储备站项目现场负责人刘元介绍,这个项目能有效改善冬季供暖“用气难”“用气贵”的问题。突发情况下气源中断时,储备站可以保障吴起县供暖期用气30天,非供暖期用气12个月。

“项目推进过程中,吴起县落实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帮助协调解决资金、审批等问题,给予了我们有力的支持。”刘元说。

今年,延安持续完善提升“六个一批”动态管理机制,用好用活“一会一库”等工作机制,谋划项目877个、总投资5848亿元,储备项目693个、总投资4055亿元。

抓投资项目、优营商环境、强新质产业,陕西各地推动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在陕南,守护好绿水青山、加快绿色升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1月29日,在安康陕变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变公司)的智能电气设备研发生产项目车间里,70多名工人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抓紧完成春节前的订单任务。

“前段时间,我们接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两笔大单。”陕变公司运营副总经理侯秋阳介绍,项目建成投产近一年来,陕变公司购置了智能电气研发生产成套设备,布局了智能电网各类产品生产线,年产智能电气设备5万余台(套),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民用船舶等领域。

绿色、节能、高效是智能电气设备研发生产项目的特点,也是其产品远销海外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构建集输变电、光伏发电设备研发生产、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推动安康深度融入全省输变电装备全产业链条。”侯秋阳说。

招引优质产业项目落地,需要紧扣重点产业链发展,瞄准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靶向发力。今年,安康计划安排省级和市级重点项目385个,总投资1617亿元。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重点项目的每一次“上新”,都让人感受到陕西持续上升的“活力度”与“热力值”。眼下,全省各地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秦大地正源源不断释放蓬勃发展的活力。

(本报记者 付玉玮 陈宏江 王姿颐 陈志涛)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