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段承甫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况元媛 王萱 单琳
访谈嘉宾:
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刘泉
问: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近年来,陕西在秦岭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郑重:近年来,我们在秦岭生态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2023年,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管理,确保秦岭地区每一座山头、每一块林地都有人管有人护,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二是总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的秦岭国家公园设立程序已基本完成,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秦岭国家植物园被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三是国家林草局、陕西省政府联合制定印发《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共同在7个方面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四是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我们在省属秦岭国有林区组建了57支防火队伍,秦岭地区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下降78%,再创历史新低。同时,我们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拔除疫区1个(丹凤)、疫点20个,防控形势得到根本性扭转。
问:陕西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我省在珍稀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郑重:经过多年努力,我省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调查监测显示,目前我省分布的大熊猫、朱鹮、秦岭冷杉等12种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大幅增长。特别是2023年,喜讯连连。一是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4胎7仔,人工种群达到49只,创历史最好成绩,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省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达到345只。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立国家级秦岭大熊猫科学公园。二是朱鹮种群数量从最初发现的7只突破到全球1.1万多只,栖息地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被誉为“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2023年,国家林草局决定将全国唯一的朱鹮保护研究中心落户陕西。我们还首次将朱鹮引入延安、榆林地区开展人工放飞试验。此外,我们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制定实施5株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和“一群一策”保护方案,经专家组全面检测评估,目前黄帝手植柏长势稳中向好,保生柏、老君柏、仓颉手植柏、洛南古柏长势正常。同时,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在陕西举办,陕西8株古树、5个古树群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和100个最美古树群。
问:下一步,陕西应如何在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生态保障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下功夫?
刘泉:首先,我省应科学制定修复规划,落实生态修复责任,持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计划,确保修复工作有序、高效进行;要明确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损害,采用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等多种手段,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其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优先发展,逐步减少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为绿色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最后,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优化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强化“谁保护、谁受益”鲜明导向,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如生态旅游、绿色产品等,提高生态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