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高质量发展一线行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5日
赋予文化前行动力

本报记者 柏桦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蔡英 丁亮 王敬怡

访谈嘉宾:

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三级研究员 张燕

长安大学教授、陕西文化发展与融合创新智库负责人 金栋昌

近年来,陕西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以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种类不断增多,文化新业态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问: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转企改制让一大批文化企业焕发新生,但仍有许多文化企业或文艺院团发展乏力。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张燕:首先,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文艺院团、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在财务管理、对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其事业性质的体制特征存在着内在矛盾。有的文艺院团虽然划入了企业,但是在市场上经营具有先天的弱势,比如非遗秦腔,归入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发展。对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工作,应该实行“一团一策”。从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团体的发展状况、市场环境和主管艺术品种的性质,确定具体的改革政策。其次,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后,一些企业发展规划不科学,经营机制不灵活,技术创新不足,债务负担沉重,经营持续困难,市场竞争力不强。要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出原创性作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问: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陕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下,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推出了哪些举措,收效如何?

金栋昌: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在拉动社会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创新、增进社会和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始终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不断在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方面深耕发力。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省已经出台实施了《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陕西省打造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省级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的省域文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以文化传播渠道、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文化装备生产等为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加速建设文娱演出、文化创意设计、会展产业、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链群,持续扩充“四个一批”文旅高质量项目库,形成了国有和集体企业引领、民营企业支撑的文化经营主体发展格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文化强省目标正稳步实现。

问:随着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目前,新兴产业在我省文化产业总量中占比多少,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张燕:2023年前三季度,我省规上文化新业态法人单位已增至154家,营业收入162.41亿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趋势。随着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产业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创新,将创造出文化跨界融合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文化产业将向更高层次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可能性。例如新影视,它投资成本小且不依赖于平台和成名演员,有自己的产业链,是文化产业的创新商业模式。此外,市场需求驱动下的个性化与定制化发展,将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文化产业将更加注重环保理念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使用环保材料制作文化产品、推广绿色出行等。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