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0日
特色临展:展示手段更生动

本报记者 赵茁轶

2023年12月31日,2023文博跨年直播大会发布2023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陕西3处展览上榜,分别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保护传承 融通致远——陕西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成果展”、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陕西出土古代壁画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

临展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在常驻展览之外展示自身特色的关键平台。近年来,陕西各家博物馆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方面奇招频出,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展览。这些临展不同于常驻展览的传统展陈,以灵动、创新的元素吸引了众多观众,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

本地博物馆与外地博物馆联动,让多元文化闪耀三秦。“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特展”通过与其他省份联动的方式,将富有蜀文化特色的展览带到陕西群众的“家门口”。该展览作为“东周时期区域文化系列展”中的重要展览,聚焦东周时期的蜀文化,以设问的方式展开叙事,通过“你是谁——特立独行的古蜀文明”“你从哪里来——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蜀文化”“你去了哪里——蜀文化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三个单元,梳理蜀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序列,强调巴蜀地区对秦统一六国作出的突出贡献。本次展览展示了特立独行的古蜀文明一步步汇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进程,探讨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融共生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我认为单凭这个临展就值回票价了。‘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上面的‘成都’两个字,让我第一次知道‘成都’二字这么早就在使用了。”来自甘肃的游客钱昆告诉记者。从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到东周时期的晚期蜀文化,古蜀文明闭而不塞,与周边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秦并巴蜀”后,蜀文化逐渐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交融。不断发展的蜀文化,经互鉴而成长,逐渐融入中华文明的系统之中。

以形象化、具象化的表现方式,让廉政文化深入人心。2023年12月15日,“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此次临展共展出来自西安、咸阳、安康3市11家省内文博单位的各类文物92件(组),主要包括反映民本思想的铭文瓦当、铜镜以及农业发展的各类农具,代表廉政制度的印章、封泥、钱币、度量衡,以及表现廉政文化内涵的獬豸、玉蝉、扑满、节约等文物。

展览由汉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廉政人物四部分组成,以文物、文献、人物相结合的方式,解读汉代廉政文化,是具有一定学术性、原创性、创新性的特殊展览。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表示,用文物讲好廉政故事,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验性展览,让新奇艺术走向生活。目前,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国有考古院与非国有博物馆共建的壁画保护修复基地。而在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以其承接的一幅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伊朗油画《法罗克·加法里肖像》修复项目为背景,举办油画修复汇报展,向公众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和科研成果。

两家博物馆都创新合作机制,在不同领域为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和展示作出贡献。相同的修复理念,相似的合作共建经历,促使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成为“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科普展全国博物馆巡展第一站。展览通过油画常见病害、油画修复全流程、科技与艺术研究三部分,向广大观众揭开油画修复的神秘面纱,普及油画养护知识,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传达文物保护修复不能只重视“修”,还应利用科技对文物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文物艺术内涵的修复理念。

据悉,元旦假期共有99.96万人次走进陕西文博单位,其中省直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约17.67万人次。陕西各文博单位通过举办新展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网络在线直播等方式向公众献上“文化大礼包”。观众能够在陕西各文博单位感受文化、了解知识。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