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5日
擀毡匠,曾经是陕北以及周边地区群众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手工艺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技术的革新,他们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之相反,吴起县文化馆基于擀毡技艺编排的歌曲《擀毡调》,却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广泛的艺术影响
远去的擀毡匠 永远的《擀毡调》

2023年12月22日,在吴起县文化馆非遗项目陈列室里,吴仓堡镇周官村村民白立存介绍他制作的毡鞋。

本报记者 霍海澎文/图

擀毡作为一种技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陕北、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几张毛毡。自然而然,那些掌握擀毡技艺的工匠们就备受人们尊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许多人从窑洞里搬了出来,不再留恋昔日的土炕,毛毡随之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的营生逐渐冷清。随着老一辈擀毡匠慢慢老去,现在则少有人去学习擀毡技艺,擀毡这一传统纯手工技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擀毡匠已无法靠擀毡谋生

“现在一年到头,都不会擀一次毡。2022年,还是县文化馆需要新毛毡在外地展示,我才擀了一次毡。”2023年12月22日,站在家里的羊圈旁,忙着给羊添加草料的白立存感慨地说。如今,老擀毡匠白立存已不能靠自己的手艺谋生了。

白立存是吴起县吴仓堡镇周官村人,16岁开始跟师傅学习擀毡技艺。“那时生活困难,能掌握一门技术,吃饱穿暖还有零钱用,是当时一个庄稼人最大的梦想。”白立存说。

因为取材方便、实惠耐用,毛毡曾是陕北人土炕上的必备品。毛毡铺在炕上不仅防潮、隔土、保温,还可以做成毡鞋、毡帽,不仅花纹美观、坚实平整,而且弹性较好、抗磨耐用。

“陕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养羊,每年产出的羊毛很多。要擀毡了,几乎每家都能拿出原材料。”白立存说。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为主,还需豆面和麻油等辅料。擀毡的全程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等,10多道工序缺一不可。每道工序只需要简单的工具手工操作,即可完成。擀毡匠在擀毡过程中还会唱着陕北民歌,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白立存带过几个徒弟,因为擀毡生意不景气,所以徒弟们后来都换了谋生手段。白立存介绍,要不是每年跟着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外地演出,他一身的擀毡技艺,已无用武之处。

擀毡手工技艺淡出大众视野

“现在,没有人找擀毡匠擀毡跟人们居住地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吴起县文化馆原馆长朱强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新楼房。而住进新楼房的人们,由于改用天然气烧锅炉取暖,床渐渐取代了传统烧柴火取暖的土炕,所以和土炕匹配的毛毡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新式床品所取代。

“这是一种时代潮流,谁也无法阻挡。”朱强说。擀毡匠、铁匠、银匠,这些曾经贴近群众生活的手工匠人,在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在陕北农村,虽然许多人家还在使用土炕,但是需要擀新毡时,人们往往选择用机器制毡。“现在不少乡镇有专门的制毡机,羊毛拿过去,很快就能制好毡。与传统的擀毡工艺相比,既方便又省事。”朱强说。

传统手工艺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独特的社会价值。为了挖掘和保护擀毡工艺,吴起县对擀毡工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档、抢救和保护。此外,吴起县文化馆还建设了专门的展馆,展出擀毡匠使用过的弹弓和擀制的毛毡、毡帽、毡鞋等。

永不消逝的《擀毡调》

“三月里出门去擀毡,一走就走到头道川。头道川有个齐老汉,他要擀一条长寿毡……”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中,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擀毡调》一亮相,便赢得满堂喝彩。

“尽管这只是一场生活化的表演,却展现了千百年来擀毡匠最真实的一面,让一代代的吴起擀毡匠形象清晰再现。”朱强说。

朱强表示,他们最早外出展示吴起擀毡技艺时,觉得仅仅展出毛毡和毡帽等,显得比较单一。如果能将擀毡匠擀毡时唱着陕北民歌的场景展现给观众,那么肯定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

擀毡作为昔日流行于陕北等地的一项非常普及的技艺,擀毡匠在劳动过程中往往会传唱一些古老的陕北信天游曲调。

《擀毡调》是朱强等人根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吴起擀毡技艺的生产流程、产品形态、毡的使用功能等,创作的一首具有原生态民歌之韵的原创歌曲。表演时,演员通过展示擀毡技艺中的弹毛、喷油、撒毛、洗毡、整形等工序,真实再现了毛毡的制作过程。同时以各种工具为伴奏“乐器”,在仿照陕北道情风格、劳动号子曲式结构的演唱中,再现陕北擀毡匠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极强的舞台感染力。

“传统手工艺既是各地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特色文化资源。机器可以取代手工,但那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工艺作品、文艺作品,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逝。”朱强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