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6日
千年古堰 惠泽一方

杨露雅

12月的汉中,气温接近零摄氏度,若是靠近河边,则更觉湿冷。可当记者来到褒河旁看到山河堰旧址,在湑水河畔了解五门堰和杨填堰的历史时,心中竟升起一股暖意。记者或许是被古人的智慧折服,又或许是被汉中人与“汉中三堰”的“鱼水情”感动。

记者在山河堰二堰遗址依然可以看到刻有“山”字和箭头的石条,以及手掌大小的夯窝。这是千百年前,古人凭借智慧“征服”褒河,并与之和谐共处的证据。

在五门堰附近的龙门寺内,水利碑上刻的一字一句,真实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龙门寺前的湑水河水缓缓向前,继续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杨填堰因杨从仪而得名,杨从仪也选择长眠于杨填堰旁,陪伴着他挂念的堰坝和百姓。人们感恩其功绩,将其奉为“水神”。

水利灌溉工程在汉中人心里占据怎样的地位呢?相传,历史上,汉中的官员只需要做好两件事,就可以被称为好官。一件是“君事”,即完成君王安排的事情,对上有交代;第二件就是“水事”,把水利灌溉工程维护好,对老百姓有交代。

如今看来,此说法可能略有夸张。但是,五门堰附近的龙门寺内依然供奉着四位对五门堰有重大贡献的县令像,为此说法增加了一些可信度,同时还彰显了水利灌溉工程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千年古堰惠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明。“汉中三堰”以其科学的规划、质朴实用的建筑、持续数千年的有效管理,生生不息地浸润着汉中沃野,也见证着中国灌溉文明的发展和兴盛。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