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高质量发展一线行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5日
杨军昌:实验室里的“文物医生”

本报记者 赵茁轶

自1989年进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工作起,杨军昌便与文物修复结下深厚的缘分。在他与文物打交道的三十余载里,经过他修复后变得焕然一新的文物数不胜数。如今,他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中继续着自己“文物医生”的事业。

“我们团队有8名科研人员,在古代黄金工艺、青铜技术、陶瓷制作、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考古、佛教考古、中西文化与技术交流等方面各有专长。”杨军昌笑着说,“我比较年长,因此大家都说我们团队是一个老爷爷带着七个葫芦娃。”

目前,该团队拥有超过8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研究专业实验室、标本陈列室,用于教学与科研。通过对不同材质文物的系统研究、价值挖掘,以及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深耕、探索,并结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该团队逐步成为一支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研究型“文物保护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近5年,团队成员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8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今年9月,团队中的4名成员前往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参加第三届欧亚艺术与考古协会学术研讨会。他们作了题为“古代中国工艺技术研究”的发言,聚焦中国古代的材料与工艺,结合科技分析手段与模拟实验,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的特点和优势。

“修复文物不是一味埋头苦干,我们需要让技术‘流动’起来。让我们的技术走出去,让国外先进的技术走进来,多交流才能出成果。”杨军昌说,“像这样的交流能够提供跨学科交叉的有益案例和方向,为深化理工科与人文社科在文化遗存领域的交叉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杨军昌带领的“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立足不同的科研领域,竭力运用最新、最精的技术分析我国宝贵的古代遗存,将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物逐步还原,找到历史最初的模样。

陕西兼具高校林立、历史深厚的双重优势,西北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更位居全国前列。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团队与国内、省内考古单位、高校深度合作,在文物现场保护、信息提取、材料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建立了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物保护专业实验室更能为诸多文博单位提供成熟的技术与咨询服务。

20年前,作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学科带头人,杨军昌整合出“墓葬壁画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糟朽丝织品保护”等3个研究方向。杨军昌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发挥高校优势、学科特长,持续在文物保护研究领域贡献陕西力量。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